新華社長春4月15日電 題:“掏家底式”下沉 讓優質醫療資源離百姓更近
新華社記者趙丹丹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醫生呂游正在出診。新華社記者趙丹丹 攝
“呂大夫,真的是您呀!我還打算到長春找您復查呢,沒想到您過來了,真是太方便了。”在吉大一院梅河醫院(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診室內,患者王梅激動地説。
幾個月前,患上嚴重內分泌疾病的王梅,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醫生呂游的精心治療下,順利康復出院。近期,本該前往長春復查的王梅,在手機預約掛號信息中看到了呂醫生將在自家門口的醫院出診。
為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有與大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與梅河口市進行“院府合作”,託管梅河口市中心醫院,自2021年10月起,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派出了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代謝科、腫瘤科等10余個基層醫院最急需的援助科室,專家們最短3個月、最長已經駐紮了一年多,累計出診2萬餘人次。
作為較早派駐的專家之一,從醫41年的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煜感觸良多。張煜告訴記者,在基層醫院工作的3個月中,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最多時一天接診了70多位患者。“每一次出診,我都能從患者的眼神中看到一種渴望,他們總是想抓住機會和我多聊幾句、多問幾句,我發現基層是真的需要我們。”
2023年3月,時隔一年,張煜開始了第二次派駐生活,她發現醫院有了顯著變化。以往醫院很少有涉及心臟起搏器植入的治療,而過去一年內就開展了89例;以往醫院一年中開展冠狀動脈相關的治療大約有三四百例,去年增加到八九百例;過去醫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靜脈溶血時間平均需要七八十分鐘,如今患者靜脈溶血時間最低降至17分鐘,大幅提升了患者的救治效果。
患者在梅河口市中心醫院等待就診。新華社記者趙丹丹 攝
“專家老師來以前,我們遇到疑難病例時顯得底氣不足,現在複雜病例見得多了,已經能夠比較從容地應對。現在不光是給患者看病,還能跟着老師研究課題,這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梅河口市中心醫院神經一內科副主任王瑞説。
據梅河口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文新介紹,2022年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共派駐專家到院出診2萬餘人次,臨床查房2.7萬餘人次,參與會診7000多人次,組織疑難病例討論475例,開展教學881次,手術621例。2022年梅河口市中心醫院門急診量提升35%,外埠患者佔比達到20%。
“這種常駐式幫扶不斷流、不走過場,真正使基層醫院受益、周邊百姓受益,百姓就醫難問題得到極大改善。”李文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