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 14 21:30:25
來源:新華社

中國故事丨“up 耿馬”:一家縣級民族歌舞團的“逆襲”

字體:

  今年傣族傳統節日潑水節前夕,一部名為《up 耿馬》的舞曲MV走紅中國社交網絡。這是雲南省耿馬縣民族歌舞團創作的第四部潑水舞曲。

  制作成本不高,卻能“火出圈”,背後是少數民族舞者將古老非遺創新編排,展現“年輕態”的勇敢嘗試,也訴説著地處西南邊陲一個縣級歌舞團執著的舞臺夢想。

  潑水舞曲 引領傣鄉時尚

  耿馬縣民族歌舞團團長王峰(右下)在和演員們交流舞蹈動作。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該團負責人王峰告訴記者,《up 耿馬》取意努力向上、不畏艱難。它延續了以往輕松歡快的律動風格,以象腳鼓語為基礎編排的音樂尤其讓人印象深刻。視頻中既有歌舞團成員,也有當地老百姓。馬鹿舞和白象舞等非遺元素輪番上陣,豐富的鏡頭語言裏,盡顯當地大美風光和群眾的幸福生活。

  “太有感染力了!”“幸福寫在臉上,看著就很治愈”“態度+用心+細節=好作品”……上新的MV再次受到傣鄉群眾和廣大網友的好評。

  2018年,首部潑水舞曲推出,便迅速走紅成為“爆款”。沒有華麗的燈光舞美,場景遍及田間地頭,群眾客串出演,連拍攝設備也是從外面借來的,整個成本不足5000元。

  耿馬縣民族歌舞團團長王峰(左)在拍攝傣族女創拳小視頻。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我們主打的就是輕松歡快的基調。但熱鬧背後,你會發現植入了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王峰這樣總結潑水舞曲走紅的緣由。

  潑水節,又稱傣歷新年,時間一般在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群眾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人們用相互潑水的方式互送祝福。王峰説,之所以要打造潑水舞曲,一來營造良好節日氛圍;二來利用節點宣傳家鄉,讓更多人了解這裏獨特的傳統文化,在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同時,也透過螢幕將幸福和快樂傳達給每一個人。

  民間採風 激活傳統文化

  耿馬縣民族歌舞團演員在練習傣族傳統刀舞。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你們怎麼不早點過來學,非要等到我跳不動的時候才來?”

  在一次下鄉採風時,曾有老藝人當面發問。這讓王峰心生慚愧。等再去請教時,老人已中風在床,再也不能跳起他心愛的緊那羅舞了。

  為避免這樣的遺憾,王峰總是跟時間賽跑,四處拜訪傳承人和老藝人,一心想把瀕臨失傳的傳統文化發掘整理出來。

  王峰兒時常見的傣族特有舞蹈馬鹿舞,隨著老藝人相繼去世,一度面臨人亡技絕的困境。為此,他和團隊多次深入民間採風,跟傳承人塞丙處成了好朋友,常常吃住在一起。

  知道這位老人愛喝酒,平日裏滴酒不沾的王峰,也入鄉隨俗端起酒杯。“喝得盡興時,老藝人就會多跳上幾個動作,我趕緊在一旁拍下視頻,回去之後慢慢學。”就這樣,團隊最終掌握了馬鹿舞的整套動作。

  民間採風只是第一步。古老的傳統文化元素,如何煥發新光彩?“要去激活它。”王峰説。

  耿馬民族歌舞團現有演員32人,平均年齡不到20歲。年輕人對流行音樂和短視頻尤其感興趣,這讓王峰找到了突破點。

  通過創新編排,來自民間的馬鹿舞、蝴蝶舞等表演技巧,變成一個個短視頻小作品,有些還成為“爆款”。這讓團裏的年輕演員一下子就來了興趣。看到別人馬鹿舞跳得好,19歲的岩細就會偷偷加練;有了獲得感後,16歲的宰隨旺愛去寨子裏給父老鄉親演出。

  “首先覺得好玩,再就是有意義。”今年1月加入歌舞團的美旺説。

  耿馬縣民族歌舞團的演員們在練功房訓練。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完成一個作品,演員們會主動上傳到自己的社交賬號。愛拍短視頻的傣族姑娘引少擁有近2萬粉絲,是當地的“小網紅”。她説:“我們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這就是一種傳承。”

  撥雲見日闖出新天地

  耿馬縣民族歌舞團團長王峰(前左)在練功房和演員們一起練習耿馬傣族古樂舞。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工種完備、設備齊全,如今的耿馬縣民族歌舞團,可謂“兵強馬壯”。

  可十多年前並非這番境況。當時,表演人才多數流失,全團僅剩下3男4女共7名演員,歌舞團發展陷入嚴重困境。

  2012年,原是小學老師的王峰,被調來接手耿馬縣民族歌舞團。

  “一開始是想走的。但出于從小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我也想認真做出點成績來。”一番思想鬥爭後,王峰選擇留下來。人手不夠,他就想方設法吸納年輕人加入;沒有新作品,他帶領團隊下鄉採風汲取創作靈感。

  僅一年多時間,歌舞團創作的節目在市級和省級比賽上奪得金獎。這讓一度低迷的歌舞團士氣大振。

  2015年,恰逢耿馬縣成立60周年,王峰主動請纓跟縣裏承諾,一定可以拿出像樣的節目。團隊迅速進入“備戰”狀態,經半年多時間的編排訓練,最終憑借20多個特色節目在縣慶上大放光彩。

  2016年起,為鼓勵和支援歌舞團打造文藝精品,財政並不寬裕的耿馬縣每年拿出100萬元專項經費,還設置80萬元的藝術創作基金。今年,這筆專項經費提高到200萬元。靠實力“出圈”的歌舞團還走出國門,受邀到馬來西亞等地參演交流。

  耿馬縣民族歌舞團演員岩平(左)、宰努思在練功房練習側空翻。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為了提升舞技,歌舞團從外地請來指導教師。剛開始,一些年輕人連側空翻都不會。在外來老師的指導下,演員們基本功有了很大提升。這兩年,團隊還吸納了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科班生擔任編導。

  2018年,《舞刀少年》獲雲南省群眾文化藝術最高獎“彩雲獎”;2019年,《傣族女創拳》獲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綜合類一等獎;2021年,原創民族舞劇《動相耿坎·傣拳師》獲雲南省第十六屆新劇(節)目展演優秀導演獎和優秀作曲兩個單項獎。

  耿馬縣民族歌舞團演員在排練。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臺下十年功,只為臺上一分鐘。對于一個縣級文藝院團來説,這份成績實屬不易。

  據了解,團隊每年還要深入村寨開展惠民演出70多場,讓“藝術回流”接受群眾檢驗,真正做到民族歌舞來自民間又回饋民間。

  總策劃:趙丹平、顧錢江

  監制:閔捷

  統籌:衛鐵民

  記者:嚴勇

  視頻:王安浩維、胡超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雲南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640112952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