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4月2日電(記者楊淑馨 歐陽建嘉 茍洪景)“一閃一閃的星,哪一顆是你的眼睛……”深圳市南山陽光文體中心的一間教室內,電子琴、陶笛、電子鼓等各種樂器的聲音默契地配合,間或伴隨着老師的幾句哼唱,很難想象,這首合奏曲的演奏者是一群孤獨症人士。
隨着老師指揮的手揚起,他們立刻進入了奇妙的音樂世界。而演奏結束後,他們又處在各自的世界中,或是安靜地看著樂器,或是在教室中走動,或是輕聲呢喃,像是大家眼中的“不合群”的孩子。
愛特樂團在南山陽光文體中心內的教室進行合奏。新華社記者茍洪景 攝
這就是深圳市愛特樂團,它是由孤獨症人士組成的音樂團體,樂團名字的寓意是“愛護特殊的孩子”。
愛特樂團的誕生是“一個孩子”到“一群孩子”的音樂之旅。十年前,重度孤獨症青年貝貝開始學習鋼琴,他很快展現出了自己對鋼琴的天賦和熱情。貝貝的母親孫莉莉開始帶着兒子練琴、參加比賽、出現在電視熒幕上。“很多人通過音樂認識了貝貝,也逐漸了解孤獨症群體。我在想能不能把這些孤獨症孩子組織起來,讓他們慢慢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於是,創建一個樂團的想法在這位母親的心中萌生。
樂團的創立和成長稱得上是一路磕磕絆絆。起初沒有訓練場地、沒有教學的老師,孫莉莉找來了貝貝的鋼琴老師,將自己家當作是樂團的“教室”。孤獨症的孩子“吸收”教學要點比較慢,媽媽們就當起了陪練。“孤獨症的孩子很難記住老師教的東西,所以每個媽媽把老師教的內容記錄下來,然後回到家裏陪着孩子反復磨曲子。”孫莉莉説。
愛特樂團團長孫莉莉陪兒子貝貝練琴。新華社記者茍洪景 攝
樂團不久後爭取到了自己的第一場演出,在一個村子裏,水泥地面的露天舞&,台下只有零星的觀眾。團員們在超過3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下穿着整套的演出服,第一次在觀眾面前合奏。“我們的孩子也能合作了,他們是了不起的小孩。”孫莉莉仍記得那天孩子們被汗水浸濕的襯衫,也記得媽媽們含着熱淚的眼睛。
愛特樂團漸漸被更多的人熟知,開始登上更大的舞&,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星星音樂會”……從最初只面對幾個觀眾,到現如今演出擁有幾百名觀眾。
愛特院團在星星音樂會上演奏。受訪者供圖
孤獨的星球上,這群“星星”閃爍着微弱卻明亮的光芒。如何讓更多的孩子“發光”,愛特樂團開始在深圳開辦面向孤獨症群體的公益培訓班,課程包括非洲鼓、聲樂、電吹管等,讓更多孤獨症孩子能通過音樂觸摸到與世界的“連接點”。
2018年,年僅13歲的小岱參加了愛特樂團的公益培訓班,“當時小岱的鋼琴演奏水平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是一直有學習吹管樂器,所以樂團負責人讓我們試一試。”小岱媽媽説,而這一試,小岱便成為樂團的主力成員。從只對着媽媽獨奏,到能熟練地與小夥伴們完成一次次合奏。“現在小岱在樂團裏主要負責陶笛、排簫等樂器的演奏,雖然他現在語言表達還是不好,但為了演出能夠勇敢地站上舞&。”
樂團成員小岱吹奏陶笛。新華社記者茍洪景 攝
十年的時間裏,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到更大的“星群”。愛特樂團的“星星”合奏曲,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到現在為止,我們樂團一共進行了一百多場演出,觀眾們能聽到孩子們的進步。”孫莉莉説。全國各地孤獨症孩子的家長也開始了解到愛特樂團,他們來到深圳學習愛特的模式,希望能在當地也組建起樂團,期盼著音樂能讓孩子們走出封閉的世界。
他們還是那群不善言辭的“星星的孩子”,但“星星”也會告訴我們,他們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