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25日電(記者歐甸丘 鄭明鴻)“溫度:24.7度,濕度:77.7%RH,光照:12450Lux。”
近日,步入貴州安順市西秀區眾鑫草莓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草莓園,懸挂在大棚下面的大屏顯示出實時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對草莓生長環境中的數據,進行實時採集、精準分析,成為這裡運用大數據技術促進草莓增産的重要途徑。
大棚裏的傳感器自動採集數據,並自動存儲到大數據後&。“數據分析能算出在哪種濕度、溫度、光照條件下,本地草莓的産量能達到最佳,成為促進草莓增産的重要指引。”該公司負責人蔣金權説。
圖為安順市西秀區眾鑫草莓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草莓種植大棚。(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鄭明鴻 攝
在這個800多畝的草莓園內,溫度超過25度,大數據系統就會自動控制大棚開窗通風降溫;若溫度低於15度,系統將自動啟動升溫系統。
“經過數據分析,溫度控制在15度至25度之間,能讓本地草莓産量達到最高水平。”蔣金權説,“生長條件的精細化控制,還能提高每顆草莓的單體重量,10多顆草莓就能達到1斤重。”
儘管本地草莓原本一年只能採摘4茬,但該草莓園的草莓每年能採摘7茬。記者在園區內看到,今年的第二茬草莓已經成熟,第三茬草莓的花束已經長出。
圖中塑料管為草莓大棚的水系統和加溫系統。(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鄭明鴻 攝
統計數據分析,結合生長環境調節,還能讓大棚內的草莓提早15天上市。“憑藉精準數據,通過調節光照時間,如:晚上補光,可以趕在其他草莓還沒有大規模上市的時候,提早上市賣個好價錢。”蔣金權説。
在大棚外面,大數據系統還採集、分析風速、雨量、氣溫等數據,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當地的天氣條件進行預測,為提前採取措施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創造了條件。“暴風、暴雨來臨前,系統提前預警,我們立即關閉大棚,同時採取加固措施,能將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蔣金權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