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連接我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的交通運輸大動脈,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內河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黃金水道。2022年,三峽樞紐航運通過量達1.6億噸,再創歷史新高。湖北作為長江幹流流經最長的省份,該如何用好黃金水道資源稟賦,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浩蕩大江,奔騰至海。長江作為連接我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的交通運輸大動脈,2022年,幹線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5.8億噸、集裝箱2427萬TEU,同比分別增長1.3%、6.5%。作為長江幹流流經最長的省份,湖北擁有通航河流230條,可通航里程達9066公里,高等級航道里程達2090公里,位居全國第二位。
在長江黃金水道建設中,湖北是如何加快水運建設,促進流域經濟發展、優化産業布局、服務對外開放的?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長江沿線港口、園區、企業,尋找答案。
“水上高速”通江達海
1月30日,湖北宜昌白洋港,江輪港盛1603鳴笛靠泊。稍作停留後,這艘滿載液蠟石的貨輪沿江而上前往重慶。“三峽水庫蓄水後,航道條件得到改善,行船更安全了,船舶實現了大型化、標準化。如今,貨輪從宜昌到重慶僅需兩三天,營運成本降低,航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宜昌上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熊衛平告訴記者。
水運運量大,成本低,僅為鐵路運輸成本的1/5、公路運輸成本的1/15,適合煤炭、鋼鐵、工業産品等大宗貨物運輸。熊衛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標準集裝箱,從宜昌到武漢的運輸成本為200元至300元;陸運1公里的成本就為10元。
近10年,水運已成為三峽庫區的主要運輸方式,由原來佔庫區貨物運輸周轉量的30%增加到70%。千里峽江成為連通中國東中西部發展的“水上高速公路”,加速推進了上游水運與沿江經濟快速發展。
就在江輪港盛1603沿江而上之時,“華航漢亞1”輪集裝箱班輪已從武漢陽邏港出發順江而下,通江達海抵達韓國釜山港。這一上一下,長江黃金水道串起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顯現。
1月22日,武漢陽邏港,龍門吊、橋吊起落不停,數千個集裝箱堆垛成“山”,重型貨櫃車與碼頭工人穿梭其間。不多時,“華航漢亞1”輪集裝箱班輪就滿載着化工産品、汽車零部件等出口貨物在此起航,駛向韓國釜山。“以前外貿貨物出口,一般先從武漢裝船,再從下游的江蘇、上海等地換大船出境,中轉環節和不確定因素多,極易造成貨損率、貨差率提高。”中外運湖北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必丹説。
2019年11月,武漢至日本關西集裝箱直達航線開通,這是長江內河(南京以上)第一條國際直航航線。一年後,“日本—武漢—歐洲集裝箱水鐵聯運國際中轉新通道”開通,來自日本的貨物可直達陽邏港,無縫換乘中歐(武漢)班列,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21年10月,武漢至韓國釜山近洋集裝箱直達航線開通,成為中部地區首條直達韓國的集裝箱國際班輪航線。“如今,湖北及周邊省市的産品源源不斷出口到日韓等地,所需時間從近半個月縮短到一週,節省成本約20%。”李必丹介紹。
據統計,2022年武漢港國際直航航線實現運輸量約3.16萬標箱,同比增長128%,直航業務量連續3年穩居長江中上游首位。目前,武漢港已形成一個以武漢至上海為軸,以長江中上游港口至武漢新港為“內陸輻”,以上海至全球為“遠洋輻”的全球性江海聯運網絡。
江河滔滔,其勢在暢。黃金水道成色如何,物流是否便利暢通是重要指標。據測算,航道水深每提高0.1米,2000噸級的貨船就可多裝載170噸左右貨物,長江中游航道寸水寸金。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劉亮介紹,近年來,長江航道部門落實中央資金280億元,推動一批國家重點工程實施,加快基礎設施和支持保障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一批標誌性重大工程,實現了5萬噸級海輪直達南京、萬噸級船舶直達武漢、3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一條延綿2808公里的“水上高速”連貫東西,長江航道通過能力顯著提升。
港口整合串珠成鏈
港口,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潛能的主引擎,也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助推器”。
從資源稟賦看,湖北“得中獨厚”“得水獨優”——境內長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高等級航道里程2090公里,分佈4個主要港口、14個重要港口,數量均居長江沿線省市前列。全省港口吞吐量、集裝箱量、水路貨運量連續多年居長江中上游首位。
然而,從“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多個國家重大戰略層面看,湖北港口資源存在“小散亂”的尷尬,總體落後於其他沿海、沿江省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早在2014年,湖北在全國率先邁開港口資源整合步伐,但整合力度較弱,整合層次停留在市級層面,存在發展緩慢、功能單一等問題,港口效益不能有效發揮。資料顯示,浙江通過港口資源整合,“寧波—舟山港”實現一體化發展。如今的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已超過12億噸,是世界上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港口整合是湖北發揮長江黃金水道最大效應的‘關鍵之筆’。”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鐘芝清説,從國際國內一流港口的成功經驗看,整合是實現港口做大做強做優的必然選擇,也是現代港口發展的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去年4月,湖北改革重組成立了湖北港口集團。這次改革重組整合了全省沿江各相關市州政府、省屬企業港口資源,實施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構建了“以武漢港為龍頭,鄂東南、宜昌荊州港為兩翼,漢江港為延展”的全省港口規劃、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發展格局。改革重組後,湖北港口集團港口年吞吐能力達2.56億噸、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493萬標箱,碼頭覆蓋的通航里程達1545公里。
“港口是重要的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港口資源聚集程度、港航事業發展水平,是一座城市、一個區域通江達海能力的重要體現。”湖北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涂山峰告訴記者,目前集團有3個主要發展方向:努力建設武漢國家級中歐班列區域性樞紐節點,提升通往阿拉山口和北部灣的國際通道功能;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統籌長江、漢江港口功能,加快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加強長江、漢江、清江流域的上下游統籌、左右岸協調、干支流互動。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的觸角最敏感。以發展多式聯運為突破口,一個個港口成為湖北承接沿海地區産業鏈、資金流、物流“西進北上”的磁場洼地與中部地區原材料加工、産品低物流成本配送的樞紐。
玖龍紙業集團將進軍華中的立足點放在了監利市白螺鎮——這裡,許廣高速與武監高速交會,長江黃金水道近在咫尺,千噸級船舶在荊州港監利港區完成木屑原料卸載後,又滿載成品紙穿江出海。史丹利年産20萬噸新能源材料項目及相關配套項目則落戶松滋市臨港工業園——正在建設的疏港鐵路將串聯焦柳鐵路與車陽河港,産品可通過鐵水聯運輻射全國。僅僅93天,華魯恒升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落子江陵縣——這裡,浩吉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十字交叉,有天然鐵水聯運優勢,華魯恒升的産品在此“下江進海”,輻射沿江城市和華中地區以及沿海城市,能縮減近四分之三運輸時間。
為更好配合國家能源戰略,湖北將煤制氣、煤化工與物流産業等作為省級戰略與省級重點項目實施,助力全省培育發展萬億元化工産業集群。江陵縣規劃落地煤炭9000萬噸,其中3000萬噸可通過鐵水聯運系統輸送至沿江地區,餘下6000萬噸在江陵消耗轉化。
在長江邊的荊州煤儲基地一期碼頭,湖北荊州煤炭港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志恩向記者介紹,基地堆場一期已投入使用,13條煤堆場可靜態堆存煤炭305萬噸,建成的6個泊位年吞吐能力可達2100萬噸。“通過基地轉運可以大大縮短煤炭運輸時間。過去,貨物通過國鐵或海運需要20多天才能到達客戶手中,周期長且轉運次數多,直接造成運輸成本上漲。如今,貨物到江陵僅需1天,再到客戶手中最長不過四五天,大大縮短了運輸時間,降低了成本,增強了可靠性。”
江陵縣委書記全運寶&&:“將繼續構建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的水運體系,發揮公、鐵、水、空立體交通網作用,建設涵蓋煤炭、煤化、糧油等多種大宗商品的現代物流體系,打造鐵水聯運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建設國家級多式聯運示範區。”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國際鐵路、國際機場等基礎設施,湖北形成了聯通歐美、輻射中亞、銜接日韓、鏈結東盟的中部陸海空通道,促進了“通道帶動貿易、貿易聚集産業、産業反哺通道”的口岸物流經濟良性循環。
生態航道人水和諧
長江承擔了沿江地區83%的煤炭、85%的鐵礦石與85%的外貿貨物運輸。長江大保護對長江航運中産生的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北正着力構建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船舶等組成的綠色水運體系。
建成生態護岸15.4公里,修復水域面域60平方公里,營造生態固灘面積約1.46平方公里,將204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的“荒灘”變成“綠洲”……日前,試運行一年多的長江幹線武漢至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順利通過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正同步釋放。水下,帶孔魚巢磚與透水框架的神奇組合,讓生態涵養區裏“萬物生長”,營造出一座座魚蝦歡騰的水下“生態樂園”;水上,萬噸船舶正在這條世界上運量最大的內河航道中往來穿梭。
“工程建設時,我們在戴家洲、張家洲等河段試點建設生態涵養區,營造出適合魚蝦水草成長繁殖的‘水生生境’。”長江航道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武安段工程生態航道建設成效日益顯現,工程試運行至今,各大保護區江豚數量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拍到它們在水上嬉戲的畫面。
“嗚……”1月14日,隨着嘹亮的汽笛聲響起,LNG雙料混動貨輪“祥牛13”號在枝江市宜昌船舶工業園內正式下水,“氣化長江”再添綠意。“與傳統柴油動力船相比,我們定制的這艘LNG雙料混動貨輪能大大減少油污與廢氣排放,有利於長江大保護。”來自重慶奉節的明泰船務公司負責人徐正國説。
記者在宜昌船舶工業園看到,27艘貨輪正在加緊建造中,一大半均為純電、油氣電混合動力、LNG動力船舶。全世界目前電池容量最大的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號,就是去年1月在該工業園建成的。“‘長江三峽1’號首航至今,累計行駛超過5000公里,運行過程實現零噪聲、零污染、零排放,有效保護了長江環境。”宜昌交運長江游輪有限公司副經理劉軍説。
湖北省委軍民融合辦相關負責人&&,湖北正積極構建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示範體系,形成“1+3+N”試點示範工作整體格局,即:一個省級總方案,武漢、宜昌、十堰3個市級子方案,以及一系列支持舉措。
其中,武漢市將綠色智能船舶發展納入高端裝備産業重點內容,全力推動産業提質升級,2022年船舶産業實現收入430億元,同比增長11.2%。下一步將圍繞打造綠色智能化內河航運中心,建設國家綠色智能船舶研發、設計、建造集群。宜昌市提出打造全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産業示範區、長江中上游最大綠色智能船舶製造基地,帶動該市航運、旅游和相關服務業發展,形成千億元級産業鏈。十堰市將發揮丹江口庫區試點示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庫區航運、旅游産業綠色化升級。
沿江而上,記者欣喜地發現,使用清潔能源的船隻越來越多了。如今,長江經濟帶5000余艘船舶完成受電設施改造,三峽壩區客船使用岸電實現全覆蓋。在宜昌市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只見一艘艘貨輪均接上了岸上的電源。
“我們這艘船如果用燃油機發電,1個小時耗油成本近80元,還會造成很多污染。現在,綜合服務區推行綠色能源服務,採用船電寶、岸電樁等方式為待閘船舶供電,基本沒污染了。”待閘的“翔渝908”船船長李永勝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宜昌市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每年可為三峽壩上待閘船舶供應電能680萬千瓦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883噸,一氧化碳排放約5.09噸。
“您有‘新長江06055輪’的訂單請處理。”在宜昌秭歸臨江坪待閘錨地,通過“凈小宜”可查看周邊污染物接收船舶在線情況和實時距離,點對點接收船舶污染物。為確保污染物100%上岸,湖北實施了船舶生活污水達標排放管與應急排放管“雙鉛封”“雙盲斷”。其中,武漢市要求所有船隻必須配備垃圾、生活污水與油污水處理裝置才允許下水,並在港口佈置了2000多個垃圾回收裝置,實現船舶污染物與港口污染物接收處置垃圾全覆蓋。
如今,“船上儲存、交岸處置”的“零排放”治理模式在長江全線推廣,長江幹線常年航行的3.3萬艘內河船舶全部完成生活污水直排管路電子鉛封,生活污水基本實現“零排放”。(記者 柳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