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8日電 題:甘蔗迎豐收 生活更甜蜜——新榨季廣西蔗區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陳一帆、覃星星
砍蔗、剝葉、捆紮、裝運……又到甘蔗豐收季,在廣西崇左市龍州縣上金鄉兩岸村,蔗農們奔忙於蔗林間,搶抓時節砍收甘蔗。一捆捆整齊的甘蔗摞着堆在地裏,滿載甘蔗的貨車絡繹不絕,往糖廠送去新一季的“甜蜜”原料。
蔗農何子勤今年種了60多畝甘蔗,預計畝産6噸左右,“今年糖廠收購價是每噸530元,預計有10萬多元的收入”。為提高蔗農種蔗的積極性,縣裏還給予農戶一定的甘蔗種植補貼,並與制糖企業合作,對蔗農砍收的甘蔗及時安排車輛運輸入廠。
這是廣西崇左市龍州縣上金鄉兩岸村的蔗田。(龍州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作為全國最大的糖料種植基地和食糖主産區,廣西糖料蔗種植面積和産量連續多年佔全國60%左右。為破解糖料蔗生産成本偏高的瓶頸,2014年以來,廣西規劃建設“雙高”(高産、高糖)糖料蔗基地500萬畝,按照經營規模化、生産機械化、水利現代化、種植良種化標準建設,糖料蔗種植條件極大改善。
田成方、蔗成行、渠相通、路相連——眼下的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千畝連片“雙高”糖料蔗基地裏,糖料蔗長勢喜人,多&收割機來回作業。“人工砍收費用每噸至少100多元,機械收割每噸90元。”馱盧鎮逐盎村蔗農凌春安説。一台中型甘蔗收割機一天可收割80至120噸甘蔗,不僅極大提高了收割效率,也降低了收割成本。
小小一根甘蔗,一頭連着蔗農,一頭連着制糖企業。走進南寧明陽制糖有限責任公司,遠遠就能聞到空氣中的甜味。在壓榨車間卸蔗場,滿載原料蔗的貨車到達甘蔗投放點後,由自動卸蔗系統快速完成卸貨,原料蔗被傾倒入壓榨輸送帶進入破碎、壓榨流程;制煉車間裏,全自動裝包和機器人碼垛設備有序運轉,一袋袋白砂糖迅速裝包,被機器人精準抓取並碼放得整整齊齊。
一袋袋白砂糖被機器人精準抓取、碼放。(受訪者供圖)
“原料蔗在進廠卸蔗、破碎壓榨、煮煉等流程已實現自動化生産,通過中控室大屏幕可實時監控和調整工藝參數。”南寧明陽制糖有限責任公司生産技術部經理李藝江介紹,公司對白砂糖生産全過程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後,生産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本榨季目前日榨量在1.3萬噸以上,日産機制糖1500多噸。
廣西制糖企業一度“散、小、弱”問題突出,企業盈利水平低,綜合競爭力不強。近年來,廣西實施制糖企業戰略重組和産能整合,推進制糖生産全過程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目前,廣西制糖企業集團由2016年的17家重組減少到10家,在冊糖廠數量由102家減少到83家,四成以上糖廠配備了自動包裝碼跺、自動卸蔗設備。
一根甘蔗渾身是寶,發展糖業循環經濟,實現甘蔗綜合利用,成為不少制糖企業的共同選擇。蔗渣造紙、蔗葉和制糖濾泥開發成有機肥、廢蜜糖生産酵母、廢水處理後灌溉農田……傳統蔗糖産業向生物基化工、食品工業、發酵工業等轉化升級,讓“一根甘蔗兩頭甜”成為現實。
制糖工人在做測試。新華社記者 陳一帆 攝
“制糖過程産生的濾泥對環境有害,我們將其作為原料生産生物有機肥,既能減少環境污染,又能為甘蔗生長提供肥源。”廣西東糖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林偉民介紹,企業還將廢糖蜜深加工成高活性酵母、酵母抽提物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産品,目前企業已形成年産酵母4萬噸、酵母抽提物2萬噸的規模。
一根甘蔗被“榨”出更大的價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有了底氣。無論對制糖企業還是對廣西千萬蔗農而言,新榨季都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