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2/ 03 18:06:27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靛藍色的傳承:非遺手藝讓她們走得更遠

字體:

  新華社貴陽12月3日電 題:靛藍色的傳承:非遺手藝讓她們走得更遠

  新華社記者田德豐、崔曉強

  一條長7.4米、寬2.2米的靛藍色染布上,白色線條勾勒出的胡同、四合院等建築元素,在暖色燈光下栩栩如生。在北京一家咖啡店,巨幅蠟染裝飾令人耳目一新,“以蠟防染”的苗族蠟染技藝與年輕時尚的現代文化在此相遇。店內陳列的桌布、手提袋,店員的圍裙上無不充滿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苗族蠟染技藝的元素。

  這些創作,出自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的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楊而報浪和她的夥伴們。與作品中的城市場景不同,丹寨縣地處雲貴高原東南角,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在此共同聚居,孕育了多彩的文化和淳樸的民風。

  2021年,北京的設計師找到了楊而報浪,提出了設計理念和畫面內容,雙方達成合作。楊而報浪説,由于染布巨大,需要把布鋪在地上,畫師們趴在地上畫;染布遇水後變得非常沉,為了保證染色均勻,需要3個人同時舉著染布進行染色。經過十幾個人近半個月的努力,作品順利完成,令北京的設計師感到驚喜和讚嘆。

  楊而報浪在蠟染工坊繪制紋樣。新華社記者崔曉強 攝  

  紡線織布,繪畫染色,楊而報浪從小就跟母親學習蠟染。在她所屬的白領苗支係,蠟染不僅用于節日、出嫁時的盛裝,還用于床單等日用品。為了生計,楊而報浪曾去廣東、浙江等地打工,後來她回到了家鄉,決定用從小熟悉的蠟染技藝增收致富,建立工坊帶動更多的“鄉村媽媽”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2014年楊而報浪和另外3名“鄉村媽媽”成立了合作社,開始批量承接訂單,生意也日漸興隆。2017年,楊而報浪在丹寨萬達小鎮開設了一家苗族蠟染非遺體驗店。在這裏,蠟染不僅是可購買的商品,更是能夠觸摸、體驗的“活”文化。

  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今年9月,楊而報浪的工坊搬進了縣城約500平方米的幫扶車間,專門從事苗族蠟染産品的制作、研發和銷售。幫扶車間所在地是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點。楊而報浪的幫扶車間讓搬遷群眾“下樓即上班”,畫師們既能照顧老人孩子,又能獲得收入。在這裏當上了專職蠟染畫師的王腰裏後説:“這是我從小就會的手藝,工作輕松,還可以接送孫子。”

  楊而報浪在晾曬已著色的染布。新華社記者崔曉強 攝

  這些年,因為宣講、展示等緣由,楊而報浪去過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她説:“蠟染讓我去到了很遠的地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楊而報浪的堅持與收獲成為女兒張曉丹成長的榜樣。張曉丹今年從南通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後,選擇回到丹寨,和母親一起繼續傳承這門技藝。

  “我從小就看著母親天天坐在板凳上畫蠟染,起初我感到很枯燥,但是長大後開始慢慢了解,覺得身上多了一份責任感,蠟染的傳承需要我這樣的年輕人加入。”張曉丹説。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570112918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