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1/ 05 14:03:53
來源:新華社

探源中華文明丨浙江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字體: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區的一個地名,地處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良渚”意即“美麗的水中之洲”。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首次公開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本期節目,通過訪談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劉斌,詳解良渚遺址為何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以及對于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意義。

  考古學家發現,良渚古城,城分三重,佔地630多公頃;良渚古城週邊水利工程,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出土的諸多精美玉器,是中國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遺産,也見證了階層分化;埋藏地下、儲量可觀的炭化稻米,印證了興旺的稻作農業,和手工業遺存共同成為社會分工復雜化的寫照。

  良渚古城遺址內外分布著許多山:莫角山、烏龜山、卞家山、獅子山、塘山,許多其實是人工堆築而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計算發現,這需要巨大的社會動員能力。

  良渚先民創造出了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鉞在內的玉禮器係統。

  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紋飾主題,也是神崇拜最直觀的表現。完整的神人獸面紋,上部是頭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間是圓眼獠牙的猛獸的面目,下部是飛禽的利爪。神人獸面紋在良渚古城遺址內被大量發現,遍布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

  良渚文化墓葬中蔚為大觀的用玉情景,不僅表明以琮、鉞、璧等玉器為載體的精神信仰已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同時也顯示出一種建立在等級分化基礎之上的規范化用玉制度業已形成。

  “良渚文化自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對良渚古城的認識有80多年的歷史,有四代考古人的經歷。”劉斌表示,“它作為一個城市,那麼大規模的城市,還有水利係統,證明它背後的社會已經是一個很大規模的國家社會。”

  關于良渚古城遺址對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做出了哪些貢獻?劉斌回答:“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五千年,到底五千年前的時候我們是原始社會還是國家社會?良渚古城的發現,這麼大的城址,包括貴族墓葬,包括它的信仰,完全可以證明它已經是國家社會。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五千年。”

  出品人:孫志平 何玲玲

  監制:張平鋒 袁震宇

  制片人:李傑

  統籌:王健 張旭東

  記者:王懌文 宋立峰 李濤 馮源

  編輯:孫彪 朱一南

  包裝:夏勇

  海報:楊震男

  書法:胡石

  新華社音視頻部

  新華社浙江分社

  聯合制作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