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9/ 15 17:51:47
來源:新華網

山東濰坊:鹽鹼地上“糧豐菜綠果飄香”

字體:

  新華社濟南9月15日電 題:山東濰坊:鹽鹼地上“糧豐菜綠果飄香”

  新華社記者陳國峰

  渤海灣畔,秋風又起,曾經白茫茫的鹽鹼地“披”上了繽紛色彩。位於山東濰坊濱海區的景海果蔬種植合作社果園裏,翠綠的枝葉間綴滿了紅彤彤的“濱海紅”蘋果,工人們正忙着摘果。

  濰坊濱海區大部分面積是鹽鹼地,用當地老人的話説,“養活一棵樹比養孩子還難”。近年來,濱海區通過綜合治理,在一望無際的鹽鹼地上成功打造了“濱海紅”蘋果、周疃葡萄、芳青玫瑰等一批特色農産品品牌,昔日鹽鹼地變成“聚寶盆”。

  山東濰坊濱海區的景海果蔬種植合作社果園裏,工人們正忙着採摘蘋果。(受訪者供圖)

  濰坊市北部瀕臨渤海灣,豐富的地下滷水資源使這裡成為全國重要的海鹽産地,但當地農民卻吃盡了鹽鹼地的苦頭,“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風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糧”是昔日的真實寫照。

  據介紹,濰坊因地制宜開展暗管排鹽、淡水灌溉洗鹽、土地平整以及地膜覆蓋抑鹽等做法,鹽鹼地綜合利用效果顯著。如今走進濰坊北部的壽光、昌邑、寒亭、濱海等地,看到的是一番忙碌的秋日生産圖景。

  眼下,在濰坊市寒亭區耐鹽鹼水稻種植基地,曾經的鹽鹼地稻穗飄香,5.8萬畝耐鹽鹼水稻正處於抽穗揚花期,10月底即可收穫。

  圖為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耐鹽鹼水稻種植基地。(受訪者供圖)

  以前這裡的莊稼年年歉收。負責基地運營的山東濱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國慶説,改良鹽鹼地離不開大水壓鹼,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在地下鋪設了8.6公里電纜,給106眼機井全部通電,整個基地配備了新型電氣化和智能化設備。如今的稻田旱能澆、澇可排,省水省肥省勞力,鹽鹼灘塗已變為生態糧倉。

  在昌邑市柳疃鎮青阜村的農田裏,一人多高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邊,傳遞着豐收的希望。青阜村黨支部書記孫廣洲説,以前這裡是鹽鹼地,通過改良,現在電通水暢,種上了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算下來畝産約1200斤。

  濰坊不光在鹽鹼地裏種出糧食,還採用新技術發展起設施蔬菜。在“蔬菜之鄉”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的一處處蔬菜大棚內,無土栽培的西紅柿進入開花期,鮮黃色小花點綴在一片綠叢之間。

  山東省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的一個蔬菜大棚裏,菜農在忙着點花。(受訪者供圖)

  雙王城距萊州灣約20公里,在這片鹽鹼度極重的土地上,當地農民在大棚裏挖出種植槽,鋪上防滲膜,填上爐渣、沙子等作為基質,利用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設備,成功種出了蔬菜。目前,雙王城已經發展蔬菜大棚520多個,在鹽鹼灘上打造出綠意盎然的蔬菜種植基地。

  金燦燦的稻子、黃澄澄的玉米、綠油油的蔬菜、紅彤彤的蘋果……秋日的濰坊,曾經沉寂的鹽鹼大地正鳴奏生産、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交響曲”。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130112900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