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09/ 02 22:52:32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博博盛會綻放中原 鄭州文博喜迎發展

字體:

  展覽總面積6萬平方米、645家博物館和企業參展創歷屆之最、多場公眾文化講座大咖雲集……9月1日,國內文博界、文化愛好者高度關注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下簡稱“博博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

  動手製作浮雕拓印、持“通關文牒”集各館印章、數字藏品全景體驗、VR眼鏡看博物館科技——豐富多彩的展覽展示、親切有趣的互動設計,令本屆“博博會”在開幕當天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打卡。

  本屆“博博會”有哪些亮點?為何選擇在鄭州舉行?本刊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

  第九屆“博博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鄭州市文物局供圖)

  【“4+4+100”打造“歷屆之最”】

  據了解,以“新時代的博物館:創新·發展·傳承”為主題的本屆“博博會”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南省文物局支持,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本屆‘博博會’的活動內容從整體上來説可以總結為‘4+4+100’。”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介紹,第一個“4”是本屆“博博會”的展覽展示部分分為“主題展示區”“博物館展區”“文博相關企業展區”“文博公益事業展區”四大展區;第二個“4”是本屆“博博會”的配套活動主要包括主題論壇、專題講座、公眾活動和學術會議四大方面;而“100”則是組委會組織了“100小時·直擊博博會”直播活動,邀請相關領導、文博界專家學者、博物館館長等走進直播間,共話本屆“博博會”與博物館發展,同時帶領不能到場的觀眾走進“博博會”展場。活動還創新智能媒體融合傳播新路徑,通過“四大&&”的構建,助力“雲上”體驗、“雲下”參與,打造“永不落幕”的博博盛會。

  記者了解到,2022年適逢中國博物館協會成立40周年,四大展區之一的“主題展示區”特設“與文博事業同行——中國博物館協會四十年”主題展覽,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中國博物館協會四十年來的發展歷程。

  “博物館展區”則分為全國博物館綜合發展成果展示、河南省及鄭州市博物館事業展覽展示和非國有博物館展覽展示三大板塊,邀請全國範圍內的博物館共同參與。展區以博物館形象展示、博物館事業發展、博物館科技研發應用、博物館教育成果、博物館文創設計開發為主要展覽內容,展示博物館作為文化、教育機構的良好形象,凸顯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及在社會文明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文博相關企業展區”作為“博博會”最主要的展示區域,以服務於博物館的相關企業為參展主體,根據各單位展示內容,分為文博企業綜合展示和全國文保基地及文保裝備展覽展示兩大板塊。

  凸顯博物館公益屬性的“文博公益事業展區”,則側重展現博物館進校園示範項目和全國博物館志願者工作現狀。

  此外,活動現場還單獨設置研學直播教室,向參展博物館統一徵集研學及社教活動,全國觀眾可通過“博博會”小程序在線參與研學課堂。

  9月1日,參觀者在第九屆“博博會”上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在四大配套活動方面,由國際博物館協會和中國博物館協會(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博物館青年論壇”是本屆“博博會”的主論壇,於9月1日下午在鄭州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以“當下博物館展覽策劃的挑戰與對策”為主題,旨在增進疫情影響下各國博物館青年的交流互動,為博物館行業探尋當前挑戰下的應對之策。來自七個國家的十余位青年博物館代表,圍繞展覽策劃的主題理念、展示傳播、觀眾互動等方面進行主題發言。

  同時,“博博會”期間還舉辦了由中宣部志願服務促進中心、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承辦的“喜迎二十大 強國復興有我——青少年中華文物我來講”博物館志願服務行動項目推介會,並設立博物館志願服務展區推介相關項目。

  專題講座方面,本屆“博博會”特邀中國考古界專家學者、博物館資深館長和親子活動、青少年教育活動方面的專家,舉辦四場面向廣大觀眾的公共講座活動。

  公眾活動方面,為提高公眾對“博博會”的參與度,本屆“博博會”現場開展博物館集章活動,為觀眾製作一批博物館“通關文牒”,內容包括博物館簡介、“博博會”參觀指南等。觀眾持“通關文牒”到各博物館展&蓋章,集齊一定數量的博物館印章可獲得相應的獎勵。組委會還在主展場設置“博物館知識趣味問答”活動。

  9月1日,小朋友在“博博會”故宮博物院展區觀看文創産品。(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在學術會議方面,中國博物館協會多個專委會先後組織召開會議,其中安全專業委員會、數字化專業委員會、建築空間與新技術專業委員會、圖文典籍及金石拓片專業委員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博物館管理專業委員會等在“博博會”同期召開學術會議。

  值得一提的是,為讓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領略本屆“博博會”盛況,組委會上線了“博博會”手機端&&,對“博博會”相關新聞、信息進行系統介紹,實時發布“博博會”新聞資訊,實現一機在手就能隨時速覽“博博會”相關內容。

  【“古都鄭”文博事業迎飛躍】

  第九屆“博博會”花落鄭州,東道主鄭州文博事業的發展現狀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深入了解之下,古都鄭州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勁頭十足的文博事業發展態勢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壓軸入列“中國八大古都”的省會城市,“古都鄭州”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主根主脈:5萬至3萬年前的老奶奶廟遺址實證了東亞現代人的獨立起源;8000多年前的裴李崗遺址證明了中原地區已孕育出現早期農業、定居生活,進而演化出城市和早期國家治理體系;5300多年前的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都邑性質遺存,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夏都王城崗遺址、商都鄭州商城遺址、鄭韓故城、滎陽故城、漢霸二王城、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宋陵、觀星&等體現着中華文明主根上延續至今的國家文明發展主線。

  雙槐樹遺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2019年8月27日攝)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支持的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也是黃河、大運河、長城三大國家文化公園戰略綜合疊加的國家中心城市,文物資源分佈密集、價值突出、鏈條完整、傳承有序。”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介紹,目前,鄭州擁有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兩項世界文化遺産,8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萬處不可移動文物。

  上世紀90年代至今,鄭州地區的考古發現工作先後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重要考古發現”4項、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5項,建成各類博物館110家;在全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個預研究項目中,鄭州佔了5個,全國“十四五”期間重點保護的145處大遺址中,河南佔了16處,鄭州佔了6處,古遺址分佈十分密集,印證了鄭州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了鄭州地區在中華文明主幹文化形成過程中的標識意義。

  “近年來,鄭州着眼大局、深化改革、銳意創新、服務民生,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文物保護服務社會民生的新理念、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任偉介紹,鄭州文博事業取得的大發展,具體表現在4個方面。

  首先是通過夯實學術基礎研究,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影響力。鄭州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聯合科研機制,強化文物保護智力支持體系。同時,由鄭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牽頭,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每年通過面向全國公開發布科研課題、重大課題定向委託等方式開展基礎研究。先後立項研究課題近200個、委託重大研究課題10余個,聯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全國8個科研單位開展科研項目20余項,不斷豐富基礎研究成果,提升了鄭州城市文化影響力。

  “連續幾年來,鄭州相繼成功舉辦了中國首屆考古學大會、中國考古·鄭州論壇、亞太地區都城遺址與歷史城市保護研討會等多個國際性學術會議;積極參與文物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和國家‘中華文明走出去’工程;編纂出版一批文物書籍,提升了鄭州文化遺産的影響力。”任偉介紹,鄭州市文物局還&&邀請王巍、李伯謙、劉緒、雷興山、趙輝等知名專家學者開設“天中講壇”大型公益性文化講座,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中華文明認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歷史責任感。

  其次,鄭州在全國率先實施考古前置,着力破解保護與建設難題。通過前置改革,鄭州將建設用地“先出讓,後考古”的傳統做法改為“先考古,後出讓”模式,改變過去考古工作“被動跟進”為現在的“提前完成”,實現“凈地”出讓,促進了文物保護和城市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互利共贏。

  鄭韓故城美景如畫。(資料照片)(鄭州市文物局供圖)

  再次,鄭州積極創新“生態保遺”模式,促進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結合。為改變古遺址、古城址觀賞性不高、文化內涵不易展現、與社會&&不緊密等問題,鄭州市轉變工作思路,將文物保護與生態建設結合、與人民群眾社會文化活動空間結合、與城市建設發展結合、與落實地方政府文物保護主體責任結合,創造性提出了以地方政府為主導、文物行業專業指導下建設生態文化公園的古遺址、古城址保護利用新模式,將文物用地屬性與群眾生活需求綁定、保護成果與城市建設發展綁定,切實實現文物保護惠及於民。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2022年7月26日攝)

  同時,鄭州主動增強文化展示,實施“百家博物館”建設戰略。鄭州市2019年&&了《鄭州市博物館事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目前,總投資20億元、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的鄭州博物館新館,總投資5.3億元、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的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仰韶文化博物館、黃河國家博物館等一批專題性行業博物館均已相繼建成開放,全市博物館110家,市域館收藏文物71萬件,珍貴文物12萬件,初步形成了“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

  觀眾在鄭州博物館參觀。(資料照片)(鄭州市文物局供圖)

  博物館建成開放後,“黃河珍寶——沿黃九省(區)文物精品展”“微觀之作: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塵中蓮花之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展”等多項精品展覽不斷推出。同時,各博物館(紀念館)積極利用文物資源,開展研學游活動。鄭州二七紀念館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評為全國中小學校外研學教育基地和首批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基地,鄭州博物館被評為首批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基地。

  “2019年起,鄭州市進一步完善博物館財政保障政策,將場館建設、免費開放、陳列展覽、主題社教活動、學術研究等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博物館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用於博物館事業發展。”任偉介紹,鄭州市還加強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監督管理,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體系建設,不斷激發民間收藏力量發揮歷史文化宣傳展示補充作用,擴大鄭州城市文化展示&&,取得了良好效果。

  【“國際鄭”整裝待發候嘉賓】

  鄭州位於黃河之濱,地理位置優越。(資料照片)(鄭州市文物局供圖)

  “鄭州市地處中原腹地,十省通衢,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作用,處在國家‘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哈京廣通道交會處,是我國重要的集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市交通運輸局有關專家介紹,以鄭州為中心,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和市場,“米”字形高鐵網2小時可達相鄰省會、3小時可達國內主要中心城市,具有輻射全國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交通基礎條件。

  在地理位置上,鄭州位於黃土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的區域,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風貌;從氣候上來説,鄭州地處中緯度,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山地眾多的鄭州擁有多個垂直自然帶,季風送來相對充沛的降水,氣候適宜、水流充沛。在自然資源方面,鄭州地處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具有“雄、渾、壯、闊、懸”等諸多獨特的地理特徵,構成令人賞心悅目的大河風光和自然景觀。尤其是鄭州黃河濕地生態類型多樣、生物資源豐富,是中國中部濕地生物多樣性分佈的重要地區和中部具有代表性的河流濕地之一。除了大河風光之外,鄭州還擁有中嶽嵩山、始祖山、伏羲大峽谷、黃河風景名勝區、雁鳴湖、青龍山、環翠峪、浮戲山、達摩洞、桃花峪、神仙洞、盧崖瀑布等自然山水。

  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專家介紹,除了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鄭州在國家戰略疊加層面優勢明顯:鄭州是中央明確支持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是中央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12個重點城市之一,是中央明確支持打造的國家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10個城市之一,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

  第九屆“博博會”順利開幕,1300萬鄭州人熱情迎接八方來客。乘着博博盛會的東風,“天地之中”鄭州浸潤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攜精彩的展會活動、蓬勃的文博力量在這一廣闊的舞&上精彩亮相,翩然起舞,煥發蓬勃活力與持久光彩。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 】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