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7/ 15 15:38:16
來源:新華網

傳承老“曬”法 嘗試新“曬”法——西藏千年鹽田煥發新生機

字體:

  新華社拉薩7月15日電 題:傳承老“曬”法 嘗試新“曬”法——西藏千年鹽田煥發新生機

  新華社記者曹健、范帆、陳尚才

  盛夏時節,位于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境內的鹽井地區,一年中最佳的“曬鹽季”即將進入尾聲。盛滿鹵水的鹽田沿著瀾滄江次第排開,倒映著雪域高原的天高雲淡。從空中俯瞰,波光粼粼的鹽田倣佛延展在山間的調色盤。

  “3月到6月是曬鹽的黃金時間,等到雨季來臨,就不好曬鹽了。”一大早,53歲的加達村村民美拉就來到鹽田,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從瀾滄江畔的鹽井抽取鹵水到鹽田,待風吹日曬後析出鹽晶,再從鹽田裏刮出鹽粒……

  當美拉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她就看著村裏的大人們這樣制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延續傳承1300余年。

  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這裏的每塊鹽田面積約在5平方米左右,架空于山間,上方覆上透水性差的黏土,下方則由一根根木棍支撐,站在鹽田底部抬頭看,還能看到鹽滴結晶而成的鹽柱。每年冬天,當地村民要從山上取土,對鹽田進行修繕和管護,以保證來年更好地産鹽。

  根據成色和用途,鹽田一般可掃收三層鹽,上面一層幹凈的白鹽,一般可用作食鹽烹飪食物;中間一層受黏土影響,鹽粒變成紅色,一般可作保健之用;下面一層鹽粒顏色更深且有一定雜質,一般可用于飼喂牛羊。

  美拉告訴記者,從澆灌鹵水到析出鹽晶,一般需要12天左右,經過高原強烈的光照和烈風蒸發,一塊鹽田産量約在25公斤左右。美拉的13塊鹽田,每年可以給她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

  加達村所在的這片區域,被當地人稱作鹽井地區,藏語叫作“察卡洛”,意思是産鹽之地。這裏位于藏、川、滇三省區的交界處,歷史上曾是茶馬古道的入藏重要驛站,過去人們用鹽換取食物和生活用品,大自然的饋贈幫助他們在貧瘠的土地上維持著生計。時至今日,鹽井地區依然保存著3500多塊鹽田,最多一戶有50多塊鹽田,最少也有五六塊鹽田。

  這是在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新華社記者 范帆 攝

  2008年,鹽井地區的食鹽曬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村裏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

  鹽井鹽田之所以吸引著眾多遊客慕名而來,除古法曬鹽的歷史和文化外,還因為這裏如“天空之鏡”一般的獨特美景。

  “雲南鄉土小丫”是一個主要做古村落主題直播的賬號,在鹽井地區做了連續多天的直播。“賬號特色就是帶網民通過螢幕,直觀感受古村落的真實狀態。”主播米娜説,鹽井地區很有特色,跟蹤拍攝古法制鹽,包括抽取鹵水、收取鹽粒、夯實鹽田、背鹽運鹽等流程,是直播的重點之一。

  村裏的年輕人也在用更為時尚的方式,通過網絡“曬一曬”,讓更多人了解制鹽技藝背後的文化和歷史。

  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今年33歲的村民扎西拉姆在勞作之余,會經常拿出手機,將鹽田的風光拍成短視頻,有時她還會做直播,向全國各地的網友推介這裏的風土人情。

  如今,扎西拉姆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最近幾年,她每年能通過網絡賣鹽3000多袋,有時自家的鹽供不應求,她還要收購其他村民的鹽。“保健紅鹽最受歡迎,很多遊客旅遊時買過後,還會通過網上再次購買。”扎西拉姆説,“隨著遊客越來越多,我相信傳統的制鹽技藝會煥發出新的光彩。”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13011288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