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6/ 30 22:07:02
來源:新華網

《烏蘇裏船歌》傳唱60年:赫哲族奔向美好生活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6月30日電  題:《烏蘇裏船歌》傳唱60年:赫哲族奔向美好生活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孫曉宇

  “我和赫哲族有著不解之緣,為他們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驕傲。”60年前,一首《烏蘇裏船歌》問世,讓人口較少民族赫哲族為人所知;60年後,這首歌的詞作者、今年83歲高齡的胡小石,再次回到這首歌的誕生地——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頗為感慨。

  赫哲族世居黑龍江、烏蘇裏江、松花江流域,以漁獵為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6月28日,胡小石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 攝

  回憶這首歌的創作歷程,胡小石有點興奮。那是1962年,他在哈爾濱歌舞劇院工作,為了迎接第二屆“哈爾濱之夏”音樂周,他受歌唱家郭頌委託,創作一首反映百姓生活新氣象的歌曲。在採風期間,他與作曲家汪雲才相遇,沒想到三人一拍即合。

  “赫哲族的故事太典型了,是黨的民族政策落實得好的縮影,是歌頌社會主義中國的好案例。”胡小石説,國家幫助赫哲族重建家園,為他們無償提供漁獵工具、糧食、衣物等,讓他們過上安穩生活。他在同江街津口、八岔和饒河四排等赫哲族聚居地待了三個月,與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地窨子裏聽古老傳説,在魚窩棚裏感受他們獨特的説唱藝術伊瑪堪。

黑龍江饒河大頂子山森林公園風光。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背靠大頂子山。這裏風景優美,雲霧繚繞,江水奔騰,漁船點點,也就有了歌詞裏的“烏蘇裏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白雲飄過大頂子山,金色的陽光照船帆”。

  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有些小調只剩下一兩句。創作既要原汁原味保留民族氣質,又要精準傳神……回到哈爾濱後,三個人一有空就在一起研究,詞曲一共改了多少稿,胡小石早已記不清,前前後後打磨了三個月之久。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郭頌到日本演出時,在聯歡會上第一次試唱這首歌,迎來陣陣掌聲,回國後的演出更是受到好評。這首歌通過廣播電臺家喻戶曉、廣為傳唱,20世紀80年代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國際音樂教材(亞太地區)。

  近些年,胡小石經常回饒河看看。剎生魚、燉江魚、烤魚幹……從當年“只有魚吃”到如今“花式吃魚”,胡小石感慨烏蘇裏江的物産豐盈著遊客的味蕾,也給赫哲族帶來增收致富的機會。

黑龍江饒河四排赫哲族風情園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得益于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等好政策,2019年底赫哲族主要聚居區均已脫貧。如今,旅遊業已經成為當地支柱産業,界江遊、生態遊、赫哲風情遊等旅遊項目,每年都吸引眾多遊客。

  在位于四排赫哲風情園的赫哲文史館,“95後”赫哲族講解員魏加男身著一身紅色傳統服飾,將民族風俗特色娓娓道來。她在大學期間學習旅遊管理專業,畢業後選擇回家鄉做一名導遊。“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裏的故事。”

6月18日,在黑龍江饒河四排赫哲族風情園,赫哲族人尤雪松在表演。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赫哲族信奉薩滿文化。今年49歲的尤雪松是薩滿第五代傳承人,他身著鹿皮制作的衣服,手持鼓,伴隨清脆的聲響為遊客表演傳統舞蹈。

  演出結束,尤雪松告訴記者,得益于政府投資建設,2021年他們一家告別低矮的平房,搬進了6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他平常靠打魚增加收入,妻子從事公益崗位,還制作一些魚皮畫,日子充實而幸福。

  “當年我們寫‘白樺林裏人兒笑,笑開了滿山紅杜鵑’,現在赫哲族在黨的關懷下唱響新時代的新船歌。”胡小石説,赫哲族正和全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奔向美好生活。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9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