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6/ 11 19:34:01
來源:新華社

當呼麥遇上搖滾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11日電 2009年,我國蒙古族呼麥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隨後的十幾年內,呼麥從一開始僅限於文藝團體部分演員當中的“小眾”藝術,不斷向社會大眾拓展,學習者與日俱增,也逐漸摸索出了創新傳承的道路。

  呼麥,又稱“浩林潮爾”,是一種“一嗓雙音”的藝術: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裏唱出兩個及以上聲部,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呼麥之音“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渾厚粗壯的低音與透明清亮的高音相伴相生,唱出了草原民族的柔腸百轉。

  2007年成立的游牧者樂隊是一支典型的基於蒙古族傳統樂器的民謠搖滾樂隊,他們在保留呼麥和民族樂器特性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世界各音樂領域的營養,作品充滿濃郁的現代氣息與民族特色。

  “在搖滾樂中加入呼麥,是我們這個樂隊的靈魂所在。”樂隊主唱呼和滿達説,自己在牧區長大,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2007年,幾個內蒙古年輕人把從小耳濡目染的民族特色融入了同樣熱愛的搖滾之中,奠定了游牧者樂隊的風格基調。

  “呼麥是自由且厚重的,搖滾則充滿了力量與激情。”樂隊鼓手旭龍作為團隊中最年輕的一員,在談到音樂理念時説,現代與傳統的結合既為前者增添了豐富底蘊,也為後者注入了新鮮血液,不管是民謠、爵士,還是其他形式的音樂,都能夠為呼麥帶來更廣闊的傳承空間,也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我們在巡演舞&上表演呼麥的時候,台下的觀眾都閉上了眼睛,很陶醉,仿佛已經在擁抱草原。他們的反應讓我很有成就感。”

  “我覺得呼麥發展到現在,其中的分類已經特別詳細了,都是老一輩在文化交流中吸取了各個民族的音樂精髓所得。”旭龍説,樂隊在與其他少數民族音樂人的交流中發現彼此的音樂有許多共通點,未來可以進一步相互學習,嘗試創作新作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呼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格吉勒圖同時也是呼和滿達的老師,在20多年的時間裏親手帶出的學生已有數百人。“幾個牧民的孩子,忙完牧區的活還要抽出時間去創作、去演出,我真的感覺他們對呼麥的熱愛更勝於我,都是傳承呼麥的好苗子。”胡格吉勒圖在談到游牧者樂隊時説,“用我們呼麥的古老唱法去表演現代音樂,這種創新形式為今後的呼麥傳承做出很大的貢獻。”

  “呼麥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説是一段佳話。”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楊玉成説,“這種創新為古老藝術賦予新的時代面貌,並以嶄新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也是我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表現。”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如今流傳於蒙古族的呼麥藝術是中國古代長嘯藝術的現代遺存,早在秦漢、魏晉時期就流行的長嘯樂理與呼麥一致,而唐代《嘯旨》是目前發現的關於呼麥藝術最早的教科書。”楊玉成介紹,長嘯作為來自茫茫草原的聲樂藝術,魏晉時期被中原音樂家推向高峰,後經蒙古族發展為呼麥。“如今呼麥被全世界接受與欣賞,也生動展現了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呼麥作為一種古老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如今,在年輕人的手中,民族瑰寶將煥發新的生機。(采寫記者:張雲龍、勿日汗、鄭鈺、賀書琛)

【糾錯】 【責任編輯:詹婧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