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6/ 06 19:14: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追豐收的“新麥客”

字體:

  新華社西安6月6日電 題:追豐收的“新麥客”

  新華社記者李亞楠、吳鴻波

  鐘正雲摘下口罩,曬得黝黑的臉上落了許多細碎的麥茬,靠在椅背上稍事休息,等妻子跟主人家商量完畢,再開著收割機,趕往下一塊豐收的麥田。

  這是近期在關中平原豐收的麥田裏常見的情景,他們是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夏收的農機手。夫妻、家人或朋友搭伴,一輛卡車,一臺收割機,帶著簡單的行李,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們將根據全國農作物成熟的不同時間而遷移,追趕著各地的“豐收季”,為家裏掙來一份不錯的收入。

  “我是從四川涼山州來的,是第六年來這邊收麥子了,往年行情好的話能跑十來萬公里,跨三四個省,能賺十幾萬元呢,今年收成應該也不錯。”鐘正雲對記者説。

  來自四川的農機手鐘正雲正在駕駛收割機收麥。 (新華社記者吳鴻波 攝)

  陜西省潼關縣地處關中平原最東端,每年這裏都是關中地區小麥成熟最早的地方,也是農機手跨區進入陜西收麥的第一站。今年潼關縣聚集了近30名像鐘正雲這樣的農機手,他們被稱為“新麥客”,追隨著農作物成熟的腳步,與收獲的時令賽跑。

  潼關縣的跨區作業服務站設在縣城邊緣的一個加油站旁,一到晚上,農機手從各地返回這裏,將載著收割機的卡車停在路邊,或自己動手做一頓簡單的晚飯,或三兩成群去縣城飽餐一頓。晚上就睡在卡車的駕駛室裏。

  “一路吃住在車裏,辛苦是肯定的,但這一趟下來全家一年的生計就有了,兩個小孩分別上高中和大學的費用都有了著落,這是值得的。”來自廣西的農機手潘知良説。他跟同村的朋友一塊從廣西南寧出發,在四川、陜西收完後,再回到廣西收水稻,“我2017年開始跨區收小麥,機器都換第三輛了,每年平均能賺10萬元左右。”

  記者走訪發現,在農閒時節,多數農機手都以種地、外出打零工為生,但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靠每年的麥收季。根據國家政策,購買農機有數萬元不等的補貼,因此,農機手成為新型農民更為青睞的職業。

  26歲的胡翔今年已經是第五年來陜西收麥,在他的老家四川涼山州冕寧縣,同村有20多臺農機今年都加入“遷移大軍”,“很多都是跟我差不多的‘90後’,陜西收完後,我們可能再去往甘肅平涼,一天能賺一千塊左右。”

  來自四川的農機手胡翔正在駕駛收割機收麥。(新華社記者吳鴻波 攝)

  陜西省蒲城、大荔等地的農機手每年也會跨區到河南收麥,潼關縣每年會舉辦農機駕駛的免費培訓。“近兩年,隨著農機具越來越智能化,農機手的年齡也趨于年輕化。”潼關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負責人贠裕東説。

  據統計,陜西省投入“三夏”機收的小麥聯合收割機達2.8萬多臺,為了服務跨區作業的農機手,確保各地有機可用,顆粒歸倉,各地除了常規設立跨區作業服務接待站、農機維修及配件供應點外,在油料保障、應急救援等方面也採取了多項舉措。

  鹹陽、寶雞等地與石油公司達成合作,為農機手設立加油綠色通道並給予一定優惠,甚至配備流動加油車,送油到田間地頭。三原、乾縣、武功、長武等地分別成立了區域農機應急救援中心和救援突擊隊,跨區作業的農機手遇到機具損壞、零配件更換等緊急情況,能確保及時送維修送配件到田間地頭,保障搶收搶種工作順利進行。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71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