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2/ 27 21:13:57
來源:新華網

從滿大街發宣傳單到未演先售97場——陜西人藝面向市場求發展觀察

字體:

  新華社西安2月27日電 題:從滿大街發宣傳單到未演先售97場——陜西人藝面向市場求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看完話劇《主角》首演,西安市民劉艷仍沉浸在演出氛圍中,在大廳的背景板前拿著演出票和場刊拍照留念,配上自己的感受發到社交媒體。

  25日、26日,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創排的話劇《主角》在西安與觀眾見面。該話劇改編自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説,由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路生編劇,著名導演胡宗琪執導,陜西人藝老中青三代演員出演,通過聚焦“秦腔皇后”憶秦娥從一個秦嶺深處的放羊娃到一代秦腔名伶的歷程,生動描繪了秦腔的傳承,展現了復雜世相的宏闊畫卷。

  這些年,陜西人藝先後以本省作家創作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主角》為藍本創排同名話劇,反響熱烈。話劇《白鹿原》從2015年底首演至今,走遍全國74個城市共演出430場,吸引觀眾60多萬人次;《平凡的世界》自2018年首演以來,已演出超過246場,受眾超過30萬人次;作為“茅獎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主角》“未演先火”,2022年度全國巡演已預售97場。陜西人藝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效應。

  然而,就在10年前,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之初,陜西人藝曾經歷過一段“陣痛”期。“過去,在事業體制下,院團內生動力不足。改制後,面對市場該如何探索?當時是兩眼一抹黑。”陜西人藝院長李宣説。

  他們認為,劇目是立院之本。于是,李宣和其他職工組成了“劇目股東會”,自掏腰包、自編自導自演了陜西人藝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欲望酒吧》。當時為了宣傳話劇、考察市場,“股東們”創作之余到西安市各個人流聚集的場所發宣傳單。

  從第一場演出只有一個觀眾,到連演36場場場爆滿,《欲望酒吧》不但實現盈利,更讓陜西人藝看到希望的曙光。2013年,院團趁熱打鐵連排13部小劇場話劇,通過一個又一個劇目,摸索管理機制,儲備藝術人才。

  小劇場話劇實現了“突圍”,而院團安身立命還要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大考”。

  陜西人藝將目光瞄準陜西文學土壤,決定把《白鹿原》搬上話劇舞臺。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表示,陜西人藝從文學中汲取選題來建立劇目,演人民生活,給予人們文學劇院的形象。

  但文學作品在進行戲劇改編時會遇到很多難題,除了需要將長達幾十萬字的小説濃縮成約3小時的話劇外,還需要思考如何贏得觀眾共鳴。于是,話劇《白鹿原》巡演每到一地,主創團隊都認真聽取觀眾意見,前後對劇本進行了11次修改。

  在創作話劇《平凡的世界》時,主創團隊曾三次到陜北農村體驗生活,每次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可此時的農村對比書中的雙水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創團隊把在農村生活的感受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思考搬到舞臺上進行詮釋,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主角》的演員們為了詮釋好秦腔演員的身段氣質,從壓腿、踢腿、跑圓場、靠山膀、倒立等戲曲基本功學起。“在踩胯、劈叉時幾乎所有演員都疼得掉過眼淚,也只有體會過秦腔演員吃過的苦,才能了解他們心裏的感受。”憶秦娥的扮演者劉李優優説。

  “下真功夫、練真本事、求真名聲,憶秦娥如此,話劇舞臺也是如此。”中國戲劇家協會《劇本》雜志副主編武丹丹説,陜西人藝引入優質的文學資源進行舞臺改編,為話劇舞臺注入了更為扎實的敘事基礎和深刻的文化內涵,通過優質的作品助推了整個演出市場的提質升級。

  話劇《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在全國各大劇院巡演期間,我國舞臺劇市場發展迅速,觀眾對于舞臺劇演出有了新的期待。

  “舞臺劇觀眾主力軍是‘95後’,互聯網是他們獲取和分享演出資訊的主陣地。與幾年前觀眾單純欣賞演出不同,他們追求的是體驗感和收獲感。”李宣説。

  從配合購票電商平臺推出宣傳海報和文字介紹,到在劇院大廳擺放海報展板、宣傳冊和文創産品營造打卡拍照的氛圍,組織簽售、觀眾見面會等活動,再到演出結束後發布高清劇照、從社交媒體收集觀眾反饋……巡演期間,院團在舞臺外下的功夫並不比舞臺上少。

  “‘以演出為中心’排好戲是根本。隨著市場發展,院團從創排劇目、運營推廣、版權保護、周邊開發多點發力,打通話劇産業鏈上的每一環,這也是話劇院團現代化管理水準提升的體現。”李宣説。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42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