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2/ 05 11:21:58
來源:新華網

新春走基層丨大沙河之變

字體:

  新華社南京2月5日電  題:大沙河之變

  新華社記者鄭生竹

  人勤春來早。立春剛至,陳西徵和老伴就一頭扎進大棚裏,忙著為油桃授粉。

  陳西徵曾是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鎮二壩村黨支部書記,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任職期間,大棚所在處還是一片貧瘠的沙荒地,附近的大沙河難見一泓清水。

  “沙荒地沒法種糧食,村民只能在河漫灘上種點水稻,遇不到好天氣往往絕收。”在陳西徵的記憶裏,大沙河兩岸曾是一片沙荒地,一到刮大風的冬春季,黃沙吹得睜不開眼。

  今年80歲的黃遠修曾擔任過二壩村村主任,他告訴記者,村裏一度流傳著“風起三尺沙,黃土埋莊稼”“逃荒去要飯,歸來不見房”等民謠,成了遠近聞名的“逃荒村”。

  20世紀90年代以來,豐縣縣委、縣政府大力治理大沙河,開挖河道、植樹造林,平整出幾千畝良田,能種上一季水稻和小麥,一些村民的口糧才有了保障。

  解決溫飽還談不上富足有余。當地農業部門不斷引進改良紅富士、白酥梨等品種,引導一部分村民在肥力欠佳的土地上種果樹,收益大增。“村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了。”黃遠修説,行情好時,紅富士蘋果能賣到10多元一斤,村民們致富有了盼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民們在變富的同時,大沙河的水也越來越清澈了。

  二壩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唐世營説,以前大沙河兩岸有很多畜禽養殖戶,一些村民隨意傾倒生活垃圾,水質很差。近年來,當地抓住黃河故道綜合開發的契機,建成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春節前,記者驅車進入濕地公園,一條“彩虹公路”沿河伸展開來,河面澄澈如鏡,岸邊林木高聳茂密,不少遊客坐著觀光車巡河遊覽。

  目前,總面積385公頃的濕地公園近九成區域被劃定為生態保護區,通過自然隔離、限制人類活動,為珍稀物種保留了一片自由棲息之地。2018年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青頭潛鴨首次現身濕地公園。

  “村裏建起了柏油路,鋪設了下水道,架起了路燈,來‘自摘遊’的遊客越來越多。”唐世營告訴記者,現在二壩村環境大變樣,鄉村旅遊開發帶來不少就業崗位,年輕人也願意返鄉了。如今的大沙河,也已成為豐縣生態發展的一張對外名片。

【糾錯】 【責任編輯:詹婧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3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