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2/ 01 19:06:35
來源:新華網

“白熊部落”振興記

字體:

  新華社成都12月1日電 題:“白熊部落”振興記

  新華社記者 肖林、張超群、謝佼

  “紅外相機又拍到白熊了!”這幾天讓關壩村村黨支部書記喬良興奮的還有,今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將再次超過1萬元。在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關壩村走出了一條生態恢復、群眾增收、可持續發展的振興之路。

  關壩村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是多個保護區間的走廊地帶。早在1845年,當地文獻便將大熊貓記錄為“白熊”,所以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當地也一直被稱作“白熊部落”。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一景(4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關壩村地形以山地為主,過去耕地不夠就毀林開荒,收成微薄。村民高明斌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和大人一起開荒,見樹就砍,砍倒後不施肥,一把火燒光就種玉米。第二年開始種小麥、馬鈴薯等作物。由于缺水、土地貧瘠,經常遇到災年,50斤小麥種子種下去,年底只能收70多斤糧食。這種耕種方式,不出三年土地就沒有肥力,再毀林開荒,陷入“遊耕”式惡性迴圈。

  為了掙錢,甚至只為吃上一口肉,村民們“靠山吃山”。“樹葉子黃,吊鹿子忙。”早年間“流行”的這句方言,意為秋天正是打獵的好時節。村民孟吉説,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獵槍,後來獵戶多、動物越來越少,大家就要“分山頭”下獵套。最終,能打上獵物成了“稀罕事”,黑熊等食肉動物絕跡,野生魚不見了蹤影,就連重樓、天麻等中藥材也很難挖到。

  轉機來源于發展理念的轉變,平武縣下決心,核心保護區以外也要加強大熊貓保護,既要保護生態也要確保群眾增收。“關壩溝流域自然保護小區”應運而生,倡導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可持續産業。“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也發揮民間自然保護組織的特點和優勢,廣泛參與其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重目標。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自然保護巡護隊隊員在野外巡護(2017年11月15日攝)。新華社發

  “不捕獵、不挖藥、不電魚”。5年前,村支部書記喬良帶領村民一起商定的“生態發展‘第一個五年規劃’”中,這條村規民約最醒目明瞭。村民們還列出盜獵、挖藥、林火等22個生態威脅隱患,自願組建自然保護巡護隊。

  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養蜂農戶在忙碌(5月29日攝)。新華社發

  “不佔耕地不毀林,‘熊貓’蜂蜜富農家。”關壩村的“第一産業”便是生態養蜂。村民李興會靠養蜂修了一棟150多平方米的新房,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生態好了,一箱蜜蜂産蜜從7、8斤增加到20斤左右,無污染的‘生態蜜’每斤又能多賣二三十元。”據統計,養一箱蜜蜂毛收入1000元左右,僅此一項,養蜂農戶每人平均增收三四千元,23戶靠養蜂脫貧,養蜂大戶家庭年收入超4萬元。關壩村80%以上村民參與的“綠色産業”,還包括在林下人工種植名貴中藥材。

  讓村民們振奮的還有,好風景正帶來好“錢景”,近幾年關壩村自然教育活動吸引了近千人,給村裏帶來26萬元收入,民宿産業開始萌芽。

  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當地群眾表演傳統歌舞(4月12日攝)。新華社發

  在關壩村的活動室,記者看到一幅幾年前村民們憧憬未來的簡筆畫:魚兒在清澈的小河中暢遊,熊貓、金絲猴在林間嬉鬧,人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這幅鄉村振興的圖景正在成為現實。

  目前村裏三分之一以上能源來源于太陽能,每年減少薪柴砍伐5.5萬立方米。新增大熊貓棲息地67畝,已拍攝到大熊貓、金絲猴、黑熊、羚牛等野生動物30余種。10多名青壯年返鄉,投入到養蜂合作社、核桃合作社、巡護隊的工作中。

  關壩村區域內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羚、黑熊。新華社發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640112812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