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要素集聚 安徽自貿試驗區多措並舉激發科創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8 10:05:18
來源:經濟參考網

制度創新要素集聚 安徽自貿試驗區多措並舉激發科創活力

字體:

  從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跑出轉化加速度,到知識産權證券化喚醒“沉睡專利”,再到全鏈條服務讓量子科技、幹細胞治療等“無人區”技術落地生根,掛牌五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打通堵點、以要素集聚賦能産業、以生態優化激發活力,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路徑。

  制度創新打通轉化堵點,讓科創成果“轉得快、轉得值”

  “改革前,一項職務成果轉化要層層審批近一年;現在最快2個月就能完成。”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院長吳仲城感慨道。

  針對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慢、難、繁”痛點,合肥片區創新“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將科研團隊成果所有權佔比提升至80%,學校保留的20%也可賦予團隊自由支配權,便於企業上市時自主決策。

  該模式的精髓在於破解了國有無形資産處置難題。傳統模式下,成果轉化需上級主管部門層層審批,周期長達一年。改革後,科研人員完全擁有使用權和處置權,審批時間縮短至2個月。

  一系列數字也印證了改革的成效。改革落地一年內轉化成果27項,孵化企業23家,是過去5年總量的近3倍。合肥中科科樂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便是首批受益者——職務科技成果作價400萬元,其中學校20%權益估值約80萬元。經過融資,企業估值飆升至10億元,學校權益增值到1億元,近期團隊轉讓1.1%股權,學校當即獲得1000萬元收益,剩餘權益仍估值8100萬元。

  這一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破解了國有無形資産處置難題。

  “我們承擔了成果轉化全鏈條風險,但收益也更可觀。”吳仲城坦言。該院還首創“70%歸團隊、20%歸平台、10%歸服務團隊”的收益分配機制,11年來孵化企業4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近90家。

  “幹細胞藥物研發周期長、政策門檻高,自貿試驗區的協調幫我們跨過倫理審查這道坎。”中盛溯源副總裁徐傑介紹。作為國內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領軍企業,公司6款産品進入臨床試驗,佔全國同類産品的近半數,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産品有望明年上市。針對安徽缺乏第三方倫理審查機構的難題,自貿試驗區管理機構協調科技、衛健部門與醫療機構溝通,推動審查工作提速。

  要素集聚構建産業生態,讓經營主體“長得大、走得遠”

  人才要素的跨境流動是産業生態的關鍵之一。針對外籍人才就醫難題,自貿試驗區協調安醫二附院設立國際醫療部,提供預約診療、急診綠色通道、保險直付等便捷服務,消除大眾安徽等外資企業後顧之憂。

  “工廠周邊建設45萬平方米供應商園區,涵蓋智能駕艙、座椅、電池工廠等核心零部件,保障快速供應。從2021年工廠破土動工到首&白車身下線,不到一年創下大眾集團全球建設紀錄,‘安徽速度’背後是全方位的要素保障。”大眾智能電動汽車中心公關傳播總監劉瑩&&。

  資金支持則讓科創企業如虎添翼。截至目前,合肥累計發行7期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助力107家企業融資12.3億元;蕪湖發行全省首單市場化擔保增信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為10家企業融資3000萬元。

  此外,在自貿試驗區管理機構的推動下,科創企業還可以通過將其擁有的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等自有知識産權許可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一次性支付許可使用費的方式為企業實現融資。同時,金融機構將上述知識産權二次許可給企業使用,企業通過分期支付使用費用的方式歸還融資。

  資金要素的暢通同樣關鍵。蕪湖片區企業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集團跨境資金池規模約2億元,在自貿試驗區的協調下,實現了海內外子公司資金實時調度,顯著降低了佔用成本。“自貿試驗區的政策讓我們在波蘭、意大利等地的研發中心實現24小時協同。”

  創新要素還在向重點産業加速聚集。在量子信息領域,針對量子科技産業專利申請和技術審查周期長等問題,採取“專人對接、靠前服務、重點跟蹤”模式,為量子産業領域提供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快速維權“一站式”服務。

  在生物醫藥領域,12部門聯合建立入境特殊物品聯合監管機制,變“逐批風評”為“一次風評、分批申報”,提高通關效率和監管質效,首單智飛龍科馬特殊物品已於4月11日成功落地。該模式應用帶動合肥市生物醫藥産業集聚“四上”企業超400家,新獲藥械批件數量同比翻番。

  “量子計算産業化之路,離不開闔肥片區敢於先行先試的環境,也離不開産業鏈上下的集聚效應。”國盾量子副總裁唐世彪説。

  服務優化賦能創新主體,讓發展環境“更貼心、更有溫度”

  “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政策優惠,而是能解決問題的制度供給。”企業負責人道出了眾多科創企業的共同心聲。安徽自貿試驗區正是通過精準服務,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産教融合是服務創新的亮點。合肥大學與大眾集團聯合成立大眾學院,推行“雙元制”教育模式,已招收三屆200余名學生,設置電池、智能網聯、智能製造三個專業方向,由企業工程師授課,大一即植入企業文化課程。

  “在大眾學院,學生對企業運作理解明顯加深,英語能力和實踐能力更具優勢。”大眾學院合肥能力中心負責人李甜甜介紹,這種“訂單式”培養為企業預備了更具針對性的人才。

  合肥片區管理委員會制度創新處處長、四級調研員馮小彬&&,自貿試驗區通過聯席會議機制,推動部門形成工作合力。“例如針對企業上市面臨的多部門協調難題,我們推行‘一張闔格證明替代多張證明’,將原本需跑30多個部門的流程合併,大幅縮短上市時間,多個企業正在享受這一便利。”

  面向未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將持續深化制度型開放。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自貿試驗區正在推動改革創新由過去分散、孤立的“小切口”創新試點,轉向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的系統性集成性改革創新。

  “我們將發揮自貿試驗區與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雙自疊加’優勢,打造全國領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上述負責人説。(記者 袁小康)

【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