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格局正經歷深度調整,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開放包容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不僅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選擇,更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近日,在第八屆中國企業論壇“共建開放包容 充滿韌性的中國産業鏈”平行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産業鏈需在自主創新中築牢根基,在開放合作中拓展空間,在協同發展中提升韌性,以此在全球産業競爭中佔據主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自主可控 築牢産業鏈供應鏈韌性根基
我國正處於“十四五”規劃高質量收官和“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把“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
“大國經濟的底氣,在於實體經濟;産業發展的核心,在於産業鏈韌性。”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肖宗輝&&,推進産業鏈現代化,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更是一項系統性、複雜性的工程。

圖為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肖宗輝看來,韌性是産業鏈的核心屬性,而自主可控則是築牢韌性的前提。“我國企業要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強化産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鏈供應鏈。”
完整的産業鏈生態從來不是只有大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撐作用同樣不可或缺。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牟淑慧&&,我國中小企業佔企業數量的99%以上,量大面廣,涉及千行百業,&&千家萬戶。
牟淑慧強調,産業鏈的韌性體現在協同而非割裂。只有堅持開放包容、創新導向,産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合作、共生共融,共同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才能使我們的産業鏈充滿韌性,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對於建立一個安全、有韌性的産業鏈的意義,華為有切身的體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武文博直言,2019年之前,華為海外採購份額一度接近60%,但受外部環境突變影響,核心供貨渠道大幅受限,倒逼企業重新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以手機為例,雖然看似簡單,但一個手機有600類物料,涉及上千家供應商,一旦某個物料存在短板,都可能觸發“100-1=0”的風險困境。
“2024年,從上游的高純硅料到中游的硅片、電磁片再到下游的組件,中國企業在光伏産業各個環節都佔據了全球主導份額。”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認為,對全産業鏈的掌控是中國光伏産業最核心的優勢,也是中國光伏産業韌性的基石。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全産業鏈的垂直整合以及龐大的內需市場,中國的光伏産業鏈構建了高效、低成本、具備強大自我調節和升級能力的生態系統,這種韌性能夠抵禦貿易摩擦等多重衝擊。
融合創新 激活産業升級內生動力的核心引擎
肖宗輝&&,企業發展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優化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用創新驅動産業鏈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中小企業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牟淑慧&&,作為産業鏈供應鏈上的重要節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強鏈穩鏈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數據印證着我國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活力。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其中,六成以上“小巨人”企業深耕工業“六基”領域,超八成分佈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鏈上,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産業賽道,“小巨人”企業數量已近5000家,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
牟淑慧指出,當前我國已形成“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的良性創新生態,融通發展成效顯著。在中央企業産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中,鏈長企業累計發布供需對接清單近萬項,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精準卡位入鏈。
以國家能源集團為例,通過“國能e+”數字化生態協作平台,集團鏈結3000余家內部單位和50萬戶産業鏈外部客商,打造了開放協同的産業生態圈;建成國內首個5G+智慧電廠、首個雲上水電,實施新能源“一區域一集控”;今年6月成功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發電行業專業大模型“擎源”。
“未來我們將積極推進煤基新材料和新一代煤電現代産業鏈共鏈行動,穩步打造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氫能、新型儲能等原創技術策源地,深入實施央企産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産業啟航行動。”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傅振邦説。
開放共享 讓産業鏈“活起來”“強起來”
在全球産業格局深度調整的當下,以開放打破壁壘、以共享凝聚合力,成為激活産業鏈活力、增強産業鏈韌性的關鍵路徑。
肖宗輝&&,我們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分工,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全球優化配置,在開放中提升競爭力。同時,要以市場機制為紐帶,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深度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産業生態。
開放的中國市場為外資企業提供了發展沃土。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左健&&,自1989年,米其林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來,其發展就已經深深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和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中國製造業的韌性與靈活性,展示出了其強大的抗壓能力和快速的恢復能力,為米其林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中糧已在全球糧食主産區、主銷區及關鍵物流節點形成資産布局。”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慶立軍&&,在推動全球供應鏈建設深化協作方面,中糧與中外企業構建了更緊密的合作體系,共享海外業務運作經驗、基礎設施與平台資源,探索“聯合投資、聯合建設、聯合運營”模式,發掘全球優質糧源與潛力市場,提升糧食供應鏈韌性。(記者 梁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