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道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11日報道,物理學家首次模擬出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的情景——一種被稱為“特雷爾-彭羅斯效應”的視錯覺。
科學家們利用超快激光脈衝與特殊門控相機,模擬出一種看似違背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視錯覺。
狹義相對論的一個推論是,高速運動的物體在運動方向上看起來應該會縮短,這種現象被稱為洛倫茲收縮。這一效應已在粒子加速器實驗中得到間接證實。
但在1959年,數學家羅傑·彭羅斯和物理學家詹姆斯·特雷爾指出,一名帶着相機的觀測者實際上根本看不到一個被壓扁的物體。相反,由於物體不同部位的光線到達相機的時間存在差異,因此它看起來像是發生了旋轉。
雖然先前的模型已經模擬過這種錯覺(它現在被稱為特雷爾-彭羅斯效應),但這是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模擬。研究小組在英國《通訊-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論文第一作者多米尼克·霍爾諾夫對本網記者説:“我最喜歡的是它的簡潔性。有了正確的想法,你可以在一個小實驗室裏再現相對論的效應。它表明,即使是一百年前的預言也可以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
在這項新研究中,物理學家使用超快激光脈沖和門控相機,對一個立方體和一個球體以接近光速“運動”的瞬間進行了快照拍攝。結果顯示,快照中的物體呈現旋轉狀態,從而驗證了特雷爾-彭羅斯效應的真實性。
但就像所有研究一樣,這項研究也面臨挑戰。讓任何物體以光速或接近光速運動在目前是不可能的。霍爾諾夫説:“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物體運動得越快,其有效質量就增加得越多。當你越接近光速時,你需要的能量就會急劇增加。”我們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來加速像立方體這樣的物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巨型粒子加速器,即使只是為了讓電子接近那個速度。這需要消耗巨大能量”。
所以研究小組用了一種巧妙的替代方法。霍爾諾夫説:“我們能做的就是模仿這一視覺效果。”他們先從一個邊長約3英尺(1米)的立方體開始,向該物體發射超短激光脈衝——每個脈衝只有300皮秒(1皮秒約為一萬億分之一秒。他們用一部門控相機捕捉反射光,這部相機只在(激光脈衝持續的)那一瞬間打開快門,每次生成一層薄薄的“切片”。
每次拍攝後,他們就將立方體向前移動約1.9英寸(4.8厘米)。這是物體以光速的80%運動時,在兩次脈衝間隔“前進”的距離。然後,科學家們把所有這些切片整合到一起,形成運動中的立方體的快照。
霍爾諾夫説:“當你把所有的切片整合到一起,這個物體看起來就像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高速運動,儘管它根本沒有移動過。説到底,這只是幾何問題。”(編譯/馮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