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冒充院士的“阮少平”到履歷造假的“首席科學家”郭某,近期接連曝光的學術騙子持續引發社會關注。這些看似並不高明的騙術為何能夠屢屢得逞、屢禁不絕?
根源在於一些領域,學術評價體系中“帽子”與資源分配的畸形綁定,形成了盤根錯節、各取所需的利益鏈條。
唯有從根本上斬斷“帽子”與“資源”的畸形關聯,讓投機者無路可走,讓實幹者獲得尊重與支持,讓學術評價回歸“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導向,才能構建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記者:李林欣
編導:徐寧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從冒充院士的“阮少平”到履歷造假的“首席科學家”郭某,近期接連曝光的學術騙子持續引發社會關注。這些看似並不高明的騙術為何能夠屢屢得逞、屢禁不絕?
根源在於一些領域,學術評價體系中“帽子”與資源分配的畸形綁定,形成了盤根錯節、各取所需的利益鏈條。
唯有從根本上斬斷“帽子”與“資源”的畸形關聯,讓投機者無路可走,讓實幹者獲得尊重與支持,讓學術評價回歸“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導向,才能構建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記者:李林欣
編導:徐寧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