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莫讓謠言搭上AI“快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8 22:11:57
來源:新華網

新華時評|莫讓謠言搭上AI“快車”

字體:

  新華社濟南9月28日電 題:莫讓謠言搭上AI“快車”

  新華社記者邵魯文

  近日,網上接連出現多起虛構突發事件、編造公共政策、捏造社會民生領域謠言等案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多地公安機關通報顯示,一些不法分子為博眼球蹭熱度、吸粉引流,使用AI工具編造虛假信息誤導網民甚至引發公眾恐慌。

  只需要簡單輸入和調整指令,AI工具就能批量生成謠言視頻,視聽兼具、圖文並茂。迅速迭代的AI技術正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異化成製造傳播虛假信息的工具。部分不法分子還會通過多次優化提示詞等手段弱化AI生成痕跡,使得迷惑性和誘導性更強。更為惡劣的是,一些謠言背後,已存在分工明確的灰色産業鏈。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技術越“好用”,就越需防止“濫用”、確保“善用”。技術創新的活水如果不能引向規範發展的河道,不僅衝擊社會信任的堤壩,還會擾亂正常經濟發展環境和社會秩序。

  防止AI造謠,源頭治理是關鍵。生成合成服務提供者要強化技術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在算法設計階段就應嵌入倫理約束,管理好訓練語料,做到清晰標識。互聯網應用程序分發&&也要不斷升級審核體系,提高對深度偽造內容的檢測精度,在借助AI治理謠言的同時,完善人工覆核機制彌補算法短板。

  謠言止於智者,更止於法治。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施行。《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也已相繼&&。下一步要繼續填補法律空白,與時俱進完善細化規範AI技術應用的法律法規,加強法規執行,為製作傳播生成合成內容的相關主體劃定法律的紅線。

  AI謠言的治理並非一日之功,要以技術制衡技術、以責任鎖住風險。在信息生成到傳播的全鏈條中,包括大模型開發者、互聯網應用程序分發&&、使用者等都應各負其責。相關監管部門應在延續已有網絡虛假信息處理機制基礎上進行重點監測。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違規嚴懲,才能有效消除AI謠言滋生的土壤。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