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馮家順)最高人民法院23日發布關於審理執行異議之訴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為人民法院通過審理程序對案外人合法財産權益進行實體保護提供裁判依據,促進人民法院規範執行。司法解釋自2025年7月24日起施行。
據介紹,執行異議之訴是針對強制執行中發生的財産爭議提起的訴訟,以保護案外人的合法財産免於被作為被執行人的財産進行處置。完善該項執行救濟制度,對於保護真正權利人、打擊惡意串通逃避執行行為,明晰裁判規則,提高審判執行效率,推動解決執行難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最高法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執行異議之訴案件呈逐年上升態勢。執行異議之訴案件涉及申請執行人債權實現、被執行人責任財産範圍認定、案外人財産權益保護等現實權利衝突。這些權利衝突,主要起因於被執行財産的實際權利人與名義權利人分離,即財産權利的“名實不符”。
此次發布的司法解釋堅持依法保護權利,在法律框架內細化規則,重點解決司法實踐難題。細化管轄、起訴及相關訴求合併審理等問題,保障各方當事人訴訟權利、一攬子解決爭議減少當事人訴累。明確判決對執行的效力以及審判與執行的協調問題,保障真實權利人從執行措施中盡快解脫,保障市場交易安全。
司法解釋對常見民事權益排除強制執行作出進一步細化規定。細化商品房消費者權益保護,明確被徵收人排除強制執行的具體條件。因家庭居住生活需要且遵循市場經營秩序而購房的商品房消費者,可以對抗房地産開發環節中商業利益的執行。
同時,司法解釋明確通過虛假訴訟妨礙依法執行的法律責任及處理措施,指引各級法院認真審查買賣合同的真實性、支付價款的真實性,認真審查以物抵債中債權本身的真實性、抵債意思的真實性和抵債價款的合理性等,通過嚴格審查防範虛假訴訟。
當天,最高法還發布了6件涉財産權保護執行異議之訴典型案例,詮釋司法解釋所彰顯的司法理念和裁判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