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更清 灘更凈 灣更美 人海更和諧-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4 07:41:48
來源:法治日報

水更清 灘更凈 灣更美 人海更和諧

字體:

 生態環境部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水更清 灘更凈 灣更美 人海更和諧

  核心閱讀

  生態環境部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緊盯生態環境改善目標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堅定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系統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推動實現近岸海域水更清、灘更凈、灣更美、人海更和諧。

  暑期又至,不少人選擇奔赴海邊享受親海時光。今年的體驗只會更好——不少海灣“顏值”在提升、“氣質”在改善,“水清灘凈、魚鷗翔集”逐步成為常態。

  記者近日從生態環境部獲悉,生態環境部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緊盯生態環境改善目標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堅定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系統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推動實現近岸海域水更清、灘更凈、灣更美、人海更和諧。

  堅持“一灣一策” 提升海灣之美

  “海不辭水成其大,陸海同治碧波清。建設海洋強國,生態是基礎底色;打造美麗中國,海洋是重要陣地。”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説。

  2024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以海灣為基本單元,‘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不斷提升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對貫通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系統實施海灣綜合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

  堅持“一灣一策”,提升海灣之美,是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生態環境部已遴選出三批31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福建廈門同安灣是今年剛公布的第三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之一。74.7公里的海岸線蜿蜒伸展,勾勒出101.48平方公里的優美灣區。這裡曾經是傳統漁村,如今已是生態新城;曾經是淺灘濁水,如今已是親海勝地。

  能夠成就公眾親海型美麗海灣的絢麗蝶變,與當地不斷踐行、豐富、拓展筼筜湖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以親海宜居為目標,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引領美麗海灣建設先行示範,是密不可分的。

  據了解,廈門堅持陸海統籌,探索“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全監管”的“四全”工作模式,實施污水處理能力提升“三個一百”行動,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入海排放口全面完成整治,海洋垃圾通過海上環衛與岸灘保潔兩支隊伍常態化全覆蓋清理,入海溪流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100%。

  同時,致力系統修復,通過退墾還海和破堤開口,海域水體交換能力提升30%,修復沙灘83.2萬平方米、紅樹林濕地110.5公頃,設立中華白海豚、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廈門成為少數在城區就能看到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此外,優化親海空間,將海洋生態與文化藝術、體育競技、高新産業完美融合,建成環東浪漫線生態産業新城、五緣灣“城市新客廳”、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常態化舉辦游艇帆船賽事、海洋科普研學、沙灘和水上大中型活動,公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張志鋒介紹説,生態環境部堅持提質擴面和示範引領相結合,&&美麗海灣建設基本要求和成效評價方法,因地制宜重點打造110余個美麗海灣,並在廈門、秦皇島等7個沿海城市探索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59個海灣&&具體建設方案。

  海域水質優良 垃圾清理有效

  能夠入選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意味着這些海灣符合《美麗海灣建設參考指標(試行)》設定的相關指標要求。

  根據我國2022年制定的《美麗海灣建設參考指標(試行)》,成為美麗海灣需達到五大核心指標,涵蓋海灣水質、潔凈程度、海洋生物保護、濱海濕地及岸線保護,以及海水浴場和濱海旅游度假區的環境狀況。

  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美麗海灣不僅要提供優美的海洋環境和生態産品,更應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體而言,在美麗海灣周邊,公眾能夠感受到視覺和體驗上的舒適與愉悅。

  在五項指標中,海灣水質的優良比例佔據核心地位。根據生態環境部近日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7%,較2020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繼續穩中向好;重點監控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連續四年消除“不健康”狀態。

  “美麗海灣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海灣潔凈狀況。”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規劃科技處副處長、研究員李方説,從已經入選優秀案例的美麗海灣來看,這些案例的海灣潔凈狀況都達到了潔凈或基本潔凈的程度,與建設之初相比,岸灘垃圾和海漂垃圾的蓋度降低了很多。

  “海洋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污染不僅影響老百姓的親海體驗,也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張志鋒介紹説,生態環境部緊盯海洋垃圾這一老百姓身邊的突出問題,會同多部門在65個海灣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動員組織企業和公眾廣泛參與,定期開展無人機航拍監管,一年來相關海灣岸灘垃圾的蓋度總體下降75%。去年無人機航拍發現了157個海洋垃圾集中分佈岸段,總長度達到126公里左右。到今年春季,這些岸段均已基本完成存量垃圾的清理工作。

  在沿海各地一年來的海洋垃圾治理工作中,治管協作機制不斷健全。沿海各地通過部門協同、區域聯動、多方參與的治管協作,實現海洋垃圾清理工作的常態長效。例如,江蘇省啟東市相關部門和協會共同簽訂“垃圾不入海”行動的多元共治協議,從源頭抓好海洋垃圾治理工作。福建省廈門和漳州兩市建立區域協作機制,共同加強廈門灣及九龍江入海口的漂浮垃圾清理。

  堅持依法規範 落細監管之責

  去年7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曾用一條絲巾來表達對美麗海灣建設的願望:“希望這條絲巾上描繪的‘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願景成為現實。”

  這條絲巾由三個廢棄塑料瓶製成。而廢棄塑料瓶正來自廣州南沙區的公益凈灘行動,它們的“華麗變身”同樣是美麗海灣建設的縮影。

  我國的回收利用模式正在不斷創新。浙江全省已建成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點36個,實現沿海地市縣區全覆蓋,累計回收利用海洋塑料廢棄物5.08萬噸。上海、江蘇、山東、海南等其他沿海地區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洋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模式,推動資源節約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在美麗海灣建設中,堅持“依法規範”,落細監管之責是生態環境部的工作秘訣之一。據張志鋒介紹,生態環境部堅持從嚴監管和風險防範相結合,落實落細監督管理職責。一方面,健全完善分類監管體系,&&入海排污口、海水養殖等領域監管文件,接續推進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和海灣生態環境精細化調查,全國共排查&&海排污口6.3萬多個,重點海灣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93.1%。另一方面,強化海洋環境風險防範處置,開展涉海環境風險源排查,印發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預案,在全國設立5個海洋生態環境應急基地,在3個海區分別組織開展海上溢油污染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已有6個沿海省份建造了專業化的海洋監測應急船舶。

  此外,各級海警機構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強化日常巡邏監管,築牢海上生態保護防線,不斷提升綜合治理現代化水平,為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據中國海警局執法部副部長鄭雲介紹,各級海警機構集中整治破壞海洋生態環境與海洋資源等問題,依法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去年各級海警機構檢查海洋工程建設項目5000余次,傾倒區和傾廢項目1700余次,踏查海洋自然保護地1600余次,查獲盜採海砂、違法用海、非法傾廢等案件250余起,查處各類漁業行政案件960余起,破獲非法捕撈水産品案件540余起,查獲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20余起,查獲活體珊瑚1200余株、海馬1.27萬餘尾。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相關部門和沿海地方,高質量打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收官戰,讓美麗海灣的環境之優、生態之美、治理之效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惠及更為廣大的社會公眾。(記者 張維)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