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結工維權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24 07:03:07
來源:工人日報

日結工維權如何變被動為主動

字體:

  因不簽合同、找不到僱主等原因,“即招即走”的他們容易遭遇報酬被拖欠、受傷無人賠

  律師提醒,雙方形成雇傭關係之前要簽訂勞務合同,務工過程注意留痕,還可以及時尋找法律援助

 閱讀提示

  從事日結工的勞動者應提高法律維權意識,同時相關部門也應進一步規範零工市場的管理,加強對零工市場的監管,更好地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去年打零工的時候,我摔傷了胳膊,鑒定為傷殘十級,僱主只支付了部分醫藥費,因為沒有勞務合同,維權過程非常被動……”10月15日,山東省膠州市外來務工人員潘靜向《工人日報》記者反映。

  潘靜口中的“零工”是以日結工資為形式的用工模式,這類用工大多集中在零工市場、人才勞務市場等地,僱主多為轉包單位和個人,他們與務工人員之間通常以口頭約定的形式確定用工時間、薪酬待遇、工作內容等,因為缺少可以作為證據的勞務合同等必要手續,一旦發生拖欠報酬或傷害事故,務工人員的權益很難得到法律的保護。

 日結工維權受挫

  53歲的潘靜是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人,因為沒有技術只能打一些簡單的散工。2023年10月18日,家住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的趙燕為搶收作物,來到零工市場尋找零工,口頭與潘靜達成雇傭關係,約定每天薪酬120元。

  當天中午幹活過程中,趙燕啟動三輪電動車時因為速度過猛導致潘靜跌落在地造成骨折,後經法院鑒定為傷殘十級。

  潘靜住院28天,趙燕繳納2萬餘元的醫藥費,為潘靜雇傭護工7天,此後便以雙方沒有勞務關係為由拒絕支付剩餘的3000余元醫藥費。幾經協商未果,2024年1月,潘靜將趙燕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決趙燕賠償其治療費用、傷殘賠償金等共計10萬元。

  5月27日,第一次開庭審理,對方律師以雙方沒有勞務關係為由,拒絕潘靜的賠償訴求,而潘靜也因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雙方的雇傭關係,訴求難以獲得法院支持。

 探究維權難的原因

  “日結工維權困難的根本原因在於,雇傭雙方沒有建立明確的勞務關係,一旦發生維權事件,很難為自己爭取到合法權益。”山東文康(上合示範區)律師事務所匡海濤説。

  膠州市“零工社區”務工人員趙新有着30多年的打零工經歷。據他介紹,“日結工”從業人員行業門類多樣,大多集中在電焊、力工、瓦工等工種。通常是建築工地、裝修裝卸隊伍等承包人員到市場招工,口頭商定薪酬待遇、工作時間和內容,達成一致立即到場開工,工資以日結為主,過程中並不會簽訂任何相關勞務合同和協議,更不會購買相關保險。

  從業幾十年,趙新也遇到拖欠工資的情況,“當時是做室內裝修,説好的每天結算工錢,結果裝修完工,就找不到‘包工頭’了”。趙新也曾找過業主,業主説“不是我雇傭的你們”,拒絕支付工資,加上當時的信息資源匱乏,不知如何維權的趙新只能“自認倒楣”。

  “早些年的零工市場,類似這樣完工後找不到僱主的情況並不鮮見。”匡海濤介紹,長久以來零工市場都是“即招即走”的模式,不簽勞務合同、口頭約定、雇傭雙方不做身份核實,已經成為零工市場的用工屬性,一旦發生維權糾紛,務工人員無法提供可以證明雙方關係的證據,維權之路只能陷入僵局。由於日結工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大多受教育水平較低,法律意識淡薄,發生糾紛以後根本不懂如何通過法律武器維權,甚至很多人因為怕“惹來更多的麻煩”選擇“息事寧人”。此外,因為缺少僱主的身份信息,加之到零工市場招工的僱主大多是經過“轉包”甚至“三包”的個人,流動性較強,尋找難度很大,長時間的找人成本使得務工人員“望而卻步”。

  因此,日結工的務工人員發生工資拖欠、工傷事故等維權事件以後,如果牽扯金額不多,通常不會進行追究或維權,使合法權益受損。

 日結工維權如何變被動為主動

  即便沒有建立勞務合同,日結工的權益就不受法律保護嗎?對此,匡海濤介紹,日結工的情況大多是一種臨時性、短期的勞務關係。實際上,很多日結工沒有訂立書面勞務合同,只是用工方進行口頭報價和陳述工作條件,即便如此,雙方也構成了事實上的合同關係,日結工同樣受相關法律保護。與勞動關係不同的是,勞務關係如果發生安全事故,應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果日結工想維權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匡海濤説 ,首先雙方形成雇傭關係之前要簽訂勞務合同,並且盡量要求對方購買意外保護險、僱主責任險等保險,如果以上都無法滿足,也要掌握僱主的身份信息、&&方式等,作為日後維權的基本保障。

  其次,務工過程注意留痕,及時與僱主溝通工作進度、工資結算標準等信息;如果出現因為僱主單方面原因導致的工作瑕疵,也要及時溝通反饋並且保留聊天記錄,以防僱主以工作瑕疵為理由剋扣工資。

  最後,一旦發生維權事件,務工人員可以及時通過人社局勞動監察、工會法律援助律師積極維權,將個人損失降到最低。

  經過多年的積累,趙新和工友們也總結出一些維權經驗,比如盡量選擇熟悉的“包工頭”,開工之前互相添加微信、留下手機號碼,不論工期多長,必須日結工資,一旦出現拖欠跡象馬上停工。開工之前,也要查看工作環境和僱主的相關資質,要在安全合規的情況下開工,避免因為違規作業發生危害生命健康的安全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日結工中的農民工,國家2020年5月1日&&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明確“農民工有按時足額獲得工資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同時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負責,建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監管能力建設,為弱勢群體保駕護航。

  此外,不少地方正在不斷優化零工市場環境和加大監管力度。記者了解到,山東省青島市建立了集中的“零工社區”,服務站點可以提供崗位培訓、招聘信息、午餐熱水等服務,聯合各級工會組織在社區設立法律維權服務點,為有需要的零工提供諮詢和法律援助服務,同時開展了靈活用工個人和單位的信息錄入登記工作,持續優化零工市場的監管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零工的合法權益。(張嬙)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