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通過暗語“分享”成癮經歷 一些青少年濫用的處方藥從哪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8 08:22:57
來源:法治日報

在社交&&通過暗語“分享”成癮經歷 一些青少年濫用的處方藥從哪來

字體:

 調查動機

  前段時間,黑龍江安達一名14歲初中生因在課堂上服用處方藥卡馬西平而昏迷,被緊急送入ICU搶救。事發後,該初中生稱,“這藥吃了能致幻,放鬆心情”。他之前還吃過幾次右美沙芬片,藥效差不多,都是在當地某藥房購買的。近日,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涉事藥店處以警告、罰款和吊銷許可證的處罰。

  未成年人為何能夠輕易買到處方藥乃至麻精藥品?青少年藥物濫用有何危害?如何進行有效治理?帶着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分享我的一週美味健康養生食譜:周一金剛××、周二×金剛、周三苯海×、周四右美××、周五司來××、周六苯乙胺×××、周日思諾×,快來試試吧!”

  在社交&&上,顯示年齡為“00後”的小游前不久發布了這樣一份令人觸目驚心的“食譜”。她提到的上述藥品,都為處方藥乃至麻精藥品。

  她服藥不是為了治病——在她分享的內容中,多次出現“od(即overdose,過量用藥)”“致幻”等言論。評論中,有網友留言“不是戒od嗎”,小游回復“嗑完就戒”。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社交&&上,有不少青少年像小游一樣沉迷於“嗑藥”,並用暗語分享超量服藥後的感受。

  對此,受訪專家呼籲,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對相關藥品的監管,督促藥店特別是線上藥店落實“先方後藥”銷售流程,網絡&&加大違規信息審核力度,同時家校和社區聯合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強法治宣傳和濫用藥物危害的科普性宣傳,有效預防青少年濫用藥物。

  社交&&暗語“分享” 藥物濫用後果嚴重

  梳理黑龍江小清的社交&&,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藥物濫用的過程:一年多前,在朋友的慫恿下,抱着“玩玩”的心態吃了右美沙芬、普瑞巴林,深陷其中;今年7月失戀後更加肆無忌憚,甚至在社交&&上向前任喊話:“離開你以後才知道70t(t指片/粒)不是致死量。”

  小清説,自己也嘗試戒斷,但每當嘗試時心裏就會感到莫名的空虛,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

  公開信息顯示,右美沙芬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鎮咳藥物。普瑞巴林主要用於治療癲癇、神經性疼痛、焦慮症等疾病。目前,二者均位列國家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

  按照規定,所有被列入管控的麻精藥品,必須憑執業醫師開具的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第二類精神藥品零售企業應當憑執業醫師出具的處方,按規定劑量銷售;禁止超劑量或者無處方銷售;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

  然而,記者查詢發現,在社交&&上,青少年“分享”濫用處方藥、麻精藥品的情況並不鮮見,並形成一套暗語,例如用“pr80”指代普瑞巴林,用“晚安”指代金剛烷胺,“優美”指代右美沙芬。有人肆意“分享”自己的od經歷,交流“這種副作用更小”“這個只是處方沒列管,好買”等經驗。

  據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姚淮芳介紹,藥物濫用指非醫療目的反復、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賴特性的藥物(或物質),使用者對此類藥物産生精神依賴性、軀體依賴性,並導致心理和行為異常,強迫和無止境地追求藥物的特殊精神效應,由此帶來嚴重的個人健康、公共衞生和社會問題。

  “很多藥品用於治療疾病時是藥品,當被濫用時就易造成藥物成癮。常見的成癮性藥物包括鎮痛藥、鎮靜催眠藥、精神興奮藥、鎮咳藥。”姚淮芳説,違法濫用精麻藥品無異於吸毒。

  姚淮芳説,藥物濫用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長期濫用藥物會導致情緒失控、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同時,未成年人的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濫用藥物可能永久性地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學習困難和行為異常。

  “不od就暴食,od就厭食,好痛苦!這幾天沒od就暴食發作,胖了好多,想哭了。”小游已經意識到藥物成癮的副作用,“嗑多了終於睡了一個好覺,其實我也不知道是睡了個好覺,還是暈過去了。”

  小游等人還不得不面對記憶力衰退等副作用,“od的記憶損傷可逆嗎?我現在每天都在找東西,記性特別差,感覺自己蠢死了”“我覺得我就不能清醒,一清醒就胡思亂想,腦袋根本停止不了”。

  不用處方買處方藥 線上購藥存在漏洞

  受訪專家&&,處方藥是為保證用藥安全,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需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而精麻藥品的銷售管理則更加嚴格。

  姚淮芳説,處方藥使用前需要醫生的診斷,如果醫生沒有明確診斷,隨意使用處方藥不僅可能出現不良反應,而且會增多藥源性疾病的發生。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醫生、藥師有時還需調整藥物劑量,甚至調整藥品的選擇。

  那麼,小游、小清等青少年手上的處方藥乃至精麻藥品又從何而來?

  在小游的社交&&上,不僅有其從國外購買藥品的照片,近期還曾發布過出售相關藥物的帖子:“出舍曲×、氟西×、富馬酸×××、優美××、普瑞××、愈美××、勞拉××。可以用來拍照,裝精神病抑鬱症,低價出。”評論區裏,不少人響應求購。

  記者注意到,還有藥品銷售直接在社交&&做起了生意。他們自稱“腰帶”“yao代”(均指藥代),提供&&方式,“有意願者私聊”,號稱沒有處方也能不限量提供各種處方藥乃至管制藥品。在一些社交&&上,存在不少求購或售賣右美沙芬片的帖子,不少賣家推銷、售賣右美沙芬的替代藥物。

  此外,一些線上售藥&&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導致一些青少年可以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輕易購得處方藥。

  如處方藥司美格魯肽,以其“月瘦10斤”的傳説,成了一些人追捧的“減肥神藥”。記者近日在網絡售藥&&搜索司美格魯肽注射液,並隨機選擇一家藥店。在選擇單盒後點擊開方購買,便進入“填寫問診信息”頁面。

  在填寫用藥人姓名等身份信息,並選擇確診疾病後,記者選擇頁面已預設的“2型糖尿病”,下方提示“補充處方/病歷/檢查報告(選填,最多5張)”。記者並未上傳任何處方,只是勾選提示項“確認用藥人已就所選疾病在線下進行過明確診斷,使用過所選藥品且無過敏或不良反應,當前病情穩定。我已閱讀並同意《互聯網診療風險告知以及知情同意書》《敏感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後,點擊“提交問診信息”,便可進入付費下單環節,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記者還在同&&其他幾家藥店下單同款藥品,均無須上傳病歷、處方、取藥單等資料,便可直接購買司美格魯肽注射液。

  有醫療專業人士告訴記者,讓消費者自行選擇藥物,再由互聯網醫院隨後補方,這是目前一些&&網售處方藥的常見路徑,“這樣做不符合規定”。根據《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也將處方審核前置,強調“先方後藥”的銷售流程。

  “處方藥如果不按規定售賣,就可能出現濫用問題,並導致患者用藥安全無法保障,延誤患者病情。如果患者因此出現嚴重用藥安全事故,違規銷售處方藥的藥店或&&應當承擔相應責任。”上述醫療專業人士説。

  強化藥品流通監管 &&加強信息審核

  “不想活,但是又不是特別想死,想感受瀕死的感覺”“好奇,無聊,每天都沒意思,想找點刺激”……這是一些藥物成癮者在社交&&上的發言。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姚淮芳説,預防青少年濫用藥物,要通過本人、家長及學校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問題的根源還是在家庭,家長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家長應當多了解預防藥物濫用相關知識,指導確有服藥需要的孩子合理用藥。

  今年6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通報一起案例稱,人民法院針對在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因監管不到位導致未成年人購得成癮性處方藥物問題,及時向監管部門發出司法建議。

  據通報,人民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時,發現涉案的多名未成年人在未開具處方的情況下,從藥店長期、多次購買某種含有管制精神藥品成分的處方藥。該藥在大量服用後會産生眩暈、亢奮感,有致幻作用,具有成癮性,嚴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惡劣社會影響。法院經調查發現,該地區部分藥店存在未將該藥品按處方藥物規範管理、向未成年人銷售該藥物等違規、違法行為,暴露出成癮性處方藥物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對此,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存在成癮可能性藥品的銷售環節的監管,增加對線下銷售的檢查頻次,建立健全聯網可查的追溯機制,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大量購藥、頻繁購藥等行為作出預警。

  “要進一步嚴格控制此類藥品生産量、加強藥品生産環節、經營環節監管、加強寄遞渠道查驗,以有效遏制上述藥品濫用和流入非法渠道。”許浩説,尤其是對於很多新精神活性物質,必須依法嚴厲打擊。

  受訪專家指出,網絡&&也應履行好社會責任,避免為濫用藥物推波助瀾。相關&&應自覺加強對關鍵詞和變形詞的甄別,加大信息內容的審核力度,違規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對違規賬號採取封禁等限制措施。(記者 溫遠灝)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