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網絡法治保障高質量發展舉行發布會,會上介紹了《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有關情況。規定的&&和發布會的舉行,傳遞出相關部門攥指成拳嚴懲網暴的堅定決心、多層次保護網民權益的明確信號。
輕輕一個回車鍵,掀起一場場“按鍵傷人”的網絡暴力,就像一把把無形尖刀,刺在受害人心上,無形卻足以致命。攥指成拳,嚴懲網暴,保護網民合法權益,維護網絡良好秩序,是廣大網友的熱切呼聲。

近年來,網絡普及率穩步提升,網絡與現實社會互融共生,極大地改變着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與此同時,網絡暴力也日益引發公眾關注。
2020年11月,重慶“姐弟墜亡案”發生後,孩子的生母陳某某多方奔走,為被殘害的兩名幼子追討公道,有網民無端指責陳某某是在“消費孩子,蹭孩子流量”,還跑到陳某某的直播間肆意謾罵。
今年2月,江蘇陳某某為博取關注,將從社交&&下載的圖片與某熱點事件中女教師的照片進行拼接,並配以不當言論發到網上,引來大量網民對女教師的非理性辱罵。

一件件案件中,網暴就像從隱秘角落裏,射出的一支支冷箭,給當事人帶來難以治愈的傷痛,甚至是致命傷害。
有的“人肉搜索”,侵犯隱私,引來無端騷擾;有的謾罵侮辱,編造謠言,貶損當事人人格名譽;有的移花接木,造謠誹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針對網絡暴力“按鍵傷人”“按鍵殺人”,審結網絡誹謗公訴案件32件,判決有罪人數85人,同比分別增長10.3%、102.4%。
網絡暴力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案件。許多隱性網暴,讓很多網民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干擾,擾亂網絡秩序,破壞網絡生態。

一段時間以來,相關部門連續&&措施,開展專項行動,推動網絡暴力整治走上法治化軌道。
2022年,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集中整治網絡暴力行為。
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強化對網絡暴力違法犯罪活動的懲治。
這次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門聯合公布的《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是我國首部以部門規章形式公布的反網絡暴力專門立法。規定提出堅持源頭防範、防控結合、標本兼治、協同共治的原則,從網絡暴力信息的發布、傳播、擴散等多個環節,全流程、全周期預防整治網絡暴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規定明確和細化了相關治理主體,特別是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等關鍵主體的責任義務。

規定要求,主體對網絡暴力信息要預防預警、及時處置,對用戶權益保護等,規定也提出了明確細緻的要求。尤其是要求相關治理主體“優先處理涉未成年人網絡暴力信息的投訴、舉報”,網民評價説“格外暖心”。
針對網絡匿名機制可能帶來的“惡語無代價”,此次規定明確: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推動真實身份驗證,有助於督促網民合理合法發表言論,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實施。《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將於8月1日施行,社會公眾寄予厚望。
依規依法治理網絡暴力,關鍵在落實。
相關治理主體特別是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等關鍵主體,其主體責任的履行,顯得尤為關鍵。摒棄“黑流量也是流量”等片面的考核體系和運營規則,避免&&淪為網絡暴力信息傳播的渠道,而是成為傳播正能量、壯大正能量的空間。
治理網暴,不能單打獨鬥,必須結股成繩、攥指成拳,形成強大合力。
這次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門聯合&&規定,就是釋放綜合治理的強烈信號。清朗的網絡空間,離不開政府、&&和網民各方的共建、共治、共享。
加大《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的宣傳引導,讓這一規定深入更多網民的內心。同時,&&要把細化規定、嚴厲措施,適時推送告知用戶,讓各類網絡活動參與者知戒懼、守底線,自發養成、自覺維護網絡秩序,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有序的網絡生態。
監製:令偉家
終審:曹建禮、康麗琳
文字:王博、楊思琪
題圖漫畫:潘紅宇
編輯:李代祥、繆異星、劉雅萱、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