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40年前的老騙術,何以還能騙?-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06 10:32: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這個40年前的老騙術,何以還能騙?

字體:

  以靈山下凡仙人自居,招攬信眾傳法施教,利用投資人的愛國熱情,假借國家政策旗號虛構各類投資項目,蠱惑信眾長年累月繳納錢款……近期,北京警方破獲一起“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案件,抓獲以左某紅為首的嫌疑人13名。

  據了解,左某紅以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的一處倣古四合院為據點,擁有數十名忠實信眾,其所謂的“鄉村振興”等項目從未兌現,詐騙來的錢財多用於包裝人設、償還債務。

  警方介紹,該案件是一起“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案,此類傳統騙局是20世紀80年代的“老把戲”,但近年來或披上迷信外衣,或借助電信網絡詐騙手段,活躍度依然較高。“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何以生生不息,如何做好防範?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大仙下凡”,老詐騙披上“新外衣”

  今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檢查站民警對一輛進京小客車進行檢查時,發現車內人員隨身物品中有疑似“民族資産解凍”項目相關材料,立刻引起警覺、開展調查。隨着警方調查深入,一起迷信類詐騙與“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相結合的案件浮出水面。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辦案民警介紹,該案主要嫌疑人左某紅於2022年起,以學習佛教文化等名義招攬信徒,場所在房山區某處的一四合院內。經核查,該四合院為其信徒李某於2014年自建,外表看去是莊嚴的庭院風格,內部裝修金碧輝煌,供奉着大量神佛雕像。

  “左某紅自稱是靈山下凡的‘左大仙’,不定期地在四合院內會議室授課、宣法,信眾多為中老年人,被洗腦後對‘左大仙’深信不疑,甚至於不少年齡比‘左大仙’大的信眾還堅信她是上輩子的媽媽轉世,稱她為‘老媽’。”辦案民警説。

  不僅如此,調查中民警發現“左大仙”還是“實力雄厚”的投資公司法定代表人,她於2014年8月註冊成立壹參伍零伍投資有限公司,並為自己“量身定制”了“中國金融投資行業資質等級證書”“中國誠信優秀企業家”“中國民生經濟最具影響力品牌”等諸多假冒榮譽標牌。當年,李某也是出於對左某紅“投資實力”的認可,才將自建庭院提供給其免費使用。

  經過人設包裝,左某紅開始向信眾推廣“鄉村振興”“區塊鏈”等“民族資産解凍項目”拉攏資金,制定的最低投資標準為每月168.88元。深受洗腦的信眾們紛紛按時交錢,他們之中,許多人覺得這筆“投資”也可視為“香火錢”,部分被深度洗腦的受眾還時不時地額外再給“左大仙”轉賬。

  然而,“左大仙”承諾的項目受益卻從未發放。審訊時,民警發現左某紅及其下屬市場部負責人等對“鄉村振興”一概不知,虛構項目的行為不攻自破。據其交代,收來的錢款大多用於償還近年來裝修庭院的費用。

  辦案民警介紹,在持續高壓打擊下,“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活動空間不斷被擠壓,傳統的線下“口口相傳”招攬活動已經很少,但一些不法人員將“老騙局”披上“新外衣”,仍然可以快速俘獲“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特定投資群體的信任。

  40年前的老騙術何以還能騙?

  “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特點是利用投資人的愛國熱情,假借國家政策旗號虛構各類投資項目,利用受害人“以小博大”心理,誘騙繳納“啟動資金”“會員費”等投資,聲稱繳納幾百元就能獲得數十萬、上百萬元回報,從中牟取非法利益。

  那麼,此類詐騙活動何以生生不息?

  記者調查發現,原因之一是特定投資群體仍然存在且數量龐大。2017年,警方偵破“雲數貿”特大傳銷案。2011年,宋某某化名“張健”建立傳銷制度命名“雲數貿”,2012年開始發展會員並創辦“雲數貿聯盟網”,下線超過130萬人。宋某某被打擊處理後,其他不法人員利用其當時建立的龐大層級和群體,繼續編造項目發展新的受害人,逐漸演變成新型“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犯罪。

  “由於‘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投資金額通常不大,很多投資人覺得即使一個不行,也會有成功的項目,抱着‘寧可信其有’的心態長期陷入其中,投的項目越來越多。”辦案民警説,雖然投一個項目可能只是幾十元、幾百元,但由於人數眾多,總體涉案金額巨大。

  統計顯示,2023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此類案件260余起,打掉犯罪團夥180余個,涉案金額達到15億元。

  原因之二是“新壺裝舊酒”,“新項目”緊跟大形勢。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慣用電信網絡詐騙手段,行騙精準度更高。通過梳理多起案件發現,犯罪分子境內外勾連,由國內代理人建立傳銷式層級拉攏投資人,境外團夥炮製虛假“民族資産解凍”項目,待湊齊“國內代理人+涉詐APP+講師+小眾或境外聊天軟體”這一組合後,便開始實施講課洗腦,騙錢“收割”。

  據介紹,其中,境內代理人會通過線上形式定期給投資人上課、開會,緊跟熱點講授國家大政方針,一旦境外團夥開發出了“新項目”,就拋給投資人,對此深信不疑的投資人便開始爭相投資。此前吉林警方破獲的一起“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案件中,犯罪團夥編造“十四五數字經濟養老”項目進行詐騙,詐騙分子不僅杜撰數字經濟中央決策部這一虛假單位,還偽造與國家領導人合影。

  記者了解到,在行騙過程中,國內的各級代理層層收取“提成”,其餘資金則轉向境外。其中,有的代理人為了逃避法律風險,自己也會進行一定量的投資。

  原因之三是不法人員編纂話術反制,增加迷惑性。記者發現,“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通常離不開深度洗腦的關鍵一步。在“左大仙”案中,左某紅以宣傳佛法“鋪路”,甚至還請來假和尚給信眾上課;警方走訪被騙事主時也發現,一旦投資人對項目産生懷疑,或是有親戚朋友、民警進行勸阻,不法人員就會以“這是組織在考驗你,沒有經過考驗就不能分錢”“要為國家嚴格保密”等話術進行進一步精神控制,使得絕大多數投資人難以分辨,最終落入圈套。

  加強防範和家庭關愛都不能少

  近年來,全國公安機關持續加強“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案件打擊力度,成功打掉一批“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團夥,查明一批“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項目。今年初,公安部公布第一批“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項目及涉詐APP名稱,主要涉及“圓夢行動”“雲數貿”“智天金融”等78個虛假項目。

  在打擊懲治的同時,各地公安部門不斷加強防範宣傳。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在反詐宣傳中建議:

  即凡是打着類似“民族資産解凍”旗號進行斂財的,讓你交錢的,不管錢多錢少,均是詐騙;凡是自稱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幹部,通過電話、微信、電子郵件、QQ等方式進行所謂“委託”“授權”“任命”的,均是詐騙;凡是聲稱繳納數十元、上百元會費就能獲利數萬元、數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的各類基金會、項目、App,均是詐騙;凡是轉發鼓動、宣傳所謂“民族資産解凍類”相關信息或組建相關微信群、QQ群招募會員、收取費用、進京聚集的均涉嫌違法犯罪,公安機關將依法嚴厲查處。

  受訪法律人士和辦案民警&&,針對當前新型“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犯罪特點,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剷除滋生土壤。

  一方面,針對此類犯罪活動向更加隱秘的網絡側發展趨勢,要督促社交&&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內容把關,特別是網絡直播&&要完善巡查機制,掐斷“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引流賬號渠道。辦案民警&&,許多中老年人是在刷短視頻、直播過程中發現此類投資信息,進而成為受害群體。

  另一方面,受訪人士呼籲家庭和社會關愛老人,築牢防範詐騙的“防護墻”。警方通過走訪大量受害事主發現,投資人多為老年人,缺乏子女關心,又有着老有作為、體現自身價值的迫切需求,為不法分子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每一起中老年人受騙的背後,都有家庭和社會的失職。”辦案民警説,陪伴勝於一切,老人和子女間相互體諒、加強溝通,子女掌握老人的生活情況,就能夠有效避免老人被騙。(記者魯暢)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