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獎品兌獎難如登天 偽劣假冒暗箱操作
直播抽中金條到手是道具
在某房産直播間抽中的“小霸王電烤箱”,必須本人帶着身份證到500公里外的現場才能領獎。説起今年3月的一次直播抽獎經歷,定居江西的王娟(化名)哭笑不得。
“看到中獎信息後,我第一時間詢問客服發貨時間,但對方卻回復説禮品需要本人前往該房産營銷中心自提,我提出可以承擔運費對方也不同意。”王娟説,該房産項目營銷中心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離自己所在地甚遠。
“參加抽獎前也沒告訴我要自提,中獎了卻找各種藉口不兌現,真的很氣人。”據王娟回憶,她進入該直播間後只看到抽獎福袋的參加條件是“直接點擊評論參與抽獎”,福袋頁面除了産品信息外,也沒有其他&&中獎後需到店自提的標識。直播過程中,主播從未提醒參與抽獎的用戶需要自提。
如今直播帶貨的形式已席捲購物、社交、外賣等各大&&,為引流和提高直播間活躍度,一些直播間會設置抽獎環節。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直播兌獎套路深。不少直播間開獎時“豪氣幹雲”,兌獎時卻“摳摳搜搜”,主播和客服前後態度不一。有受訪者吐槽道,本來以為中獎是最難的,沒想到兌獎才是難上加難。此外,收到獎品貨不對板也是直播抽獎的“槽點”之一,許多二手貨、殘次品被商家作為福袋發給用戶。在盲盒直播間,甚至有商家暗箱操作。
從各種理由推脫不兌獎,到中獎了才被告知獎品要“隨單”發,再到收到獎品發現與宣傳的相差甚遠……為何直播抽獎亂象頻發?&&有哪些監管措施?消費者該如何維權?記者展開了採訪。
客服各種藉口拖延
獎品兌現困難重重
今年以來,來自湖南的劉雨(化名)已陸陸續續在各種&&中過飾品、服飾、彩粧等獎品,為此她還自己總結出了一套“中福袋技巧”。不過,隨着在某短視頻&&中獎次數的逐漸增多,劉雨的賬號被“莫名其妙”地凍結,於是她開始轉向另一社交&&,但近期卻接連遭遇中獎後拒不兌現的情況:
2月26日,劉雨在某珠寶首飾直播間抽中一隻瑪瑙手鐲,對方卻説要先付19.9元押金,到貨後再原路返回,“哪有先要錢再退的道理,像騙子,沒有同意”;
2月29日,她在某女裝直播間抽中毛氈包,下播後要求兌換獎品,客服卻一直不回消息;
3月7日,她在某首飾直播間抽中了一條手鏈,當她詢問客服何時發貨時,對方卻説需要先購物才可以兌獎。
“口口聲聲説免費抽獎,轉頭就要求下單,這不是騙人嘛。”劉雨把相關經歷發到社交&&後,評論區裏有不少網友附和,&&也遇到過直播間抽福袋時沒説“隨單”,中獎了問客服卻説要“隨單”的情況。
在某第三方投訴&&以“直播抽獎”為關鍵字搜索,發現有超過4000余條相關投訴。記者梳理發現,在“兌獎難”這一問題上,網友們被拒絕的理由五花八門:沒有加入店舖會員或粉絲團、沒有在直播間下單、沒有在開獎前付款、中獎口令不正確、查不到中獎記錄……
來自廣東的曹傑(化名)偶然間點進了一個聲稱抽獎送手機的直播間,“剛一點進去,主播就説讓大家留言自己想要的手機顏色和內存”。
抱着試試的心態,曹傑在評論區輸入了自己想要的手機型號和顏色,“沒想到主播真的念出了我的名字,説我中獎了,讓加入粉絲群後領取獎品”。
曹傑花了一個鑽石(大約0.1元)進入該主播的粉絲群。下播後,主播在群裏發送了一張名為“iPhone手機商家助手”的二維碼並艾特全體成員,稱掃碼後下載“××極速版”,找小助手填寫收貨信息,填寫提交後1天到2天安排發出。曹傑根據提示下載該軟體後,卻突然看到一個綁定信息一閃而過,隨後手機就陷入了重啟循環中。
“碼掃了,獎品沒拿到,手機還中毒了。”曹傑説,之後,他&&該主播,對方再無任何回應,在該短視頻&&舉報、找人工客服投訴也沒用,“現在就是後悔,以後再也不相信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了”。
另據報道,有網友今年2月在某新能源汽車的直播間抽中了“冰雪大世界玩樂禮”——哈爾濱雙人游。其間,她一直嘗試&&客服兌獎,對方均以各種理由推脫。直到3月7日,網友被通知確實中獎了,但需要在3月13日之前完成旅行。
“有種被耍的感覺。旅游一般要預留時間,客服提前6天才説要過期了。”該網友説,“他們還告訴我,另一個中獎人也放棄了。”
獎品實物質量堪憂
和直播間承諾不符
獎品兌現難如登天,收到獎品的也並不一定是“幸運兒”。
“恭喜抽中福袋!正品蘋果平板iPad9.7英寸帶充電器!”晚上12點,江蘇的秦女士看到自己中獎後整個人都清醒了,她沒想到自己能在粉絲人數179萬、在線人數7萬多的某直播間裏抽中福袋。
獎品發貨後,秦女士每天都要點進去看看物流信息,然而真正收到的實物卻讓她感覺“當頭澆了一盆涼水”:平板沒有封口,背面有好幾道劃痕,解鎖後發現是2012年生産的二手平板,只能用自帶軟體,不能下載其他軟體……
有過類似遭遇的不止秦女士一人。
3月1日,海南的林女士收到了在一名為“年糕××”的直播間抽中的空氣炸鍋。從領獎到收貨倒是挺順利,但是打開快遞後她卻“大失所望”:空氣炸鍋上面的風扇是壞的,扇葉的螺絲也掉了。本着不想浪費的想法,林女士&&了對方客服,對方讓她自費退回産品送修。
然而,補發的商品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沒有空氣炸鍋外層的覆膜,頂蓋螺絲缺失,有明顯的使用痕跡。
林女士帶着最後的耐心,和客服反映了商品質量問題,對方承諾再次補發。直到第三次,林女士終於收到了看似能夠正常使用的空氣炸鍋,但這次卻沒有保修卡和説明書,她有些害怕,“萬一是三無電器,使用過程中着火問題就大了”。
實在不敢用的林女士,向對方提出能否“折現”,但被對方拒絕。就這樣來回折騰了3次,現在這個空氣炸鍋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退來退去實在累得慌,有這功夫我都能買一個空氣炸鍋了。”
今年2月,重慶的王女士參加了某游戲創業公司直播間的“大年初五迎財神”抽獎活動,號稱獎品是重量達50克的沙金金條。從中獎到收貨都很順利,但她打開快遞才發現,收到的獎品是倣真道具金條。
“沙金是含有黃金的,雖然含量很低,但和道具黃金還是天差地別。商家這是用不實信息引流吸粉。”王女士評價説。
盲盒抽獎暗箱操作
營造假象刺激消費
記者調查發現,有的直播間打出了“盲盒許願”的旗號,以開盲盒的方式吸引觀眾參與抽獎。
“玩法規則:一號鏈結選擇一個許願選項,如果拆出你拍下選項的款式,則許願成功,成功後看到盲盒底部編號後兩位得到相應盲盒。相當於買一贈一。”一主打拆盲盒的直播間中,一號鏈結商品名為“逛吃旅游季盲盒【許願成功看區間】”,內容物為一個34.9元的盲盒。該盲盒一套12個,對應直播間裏編號1到12的盲盒,花34.9元下單後可以選中編號再許願,即在下單選項中猜自己下單的盲盒可能拆出來哪些款。直播間內,主播激情介紹道:“每單可以猜4個款式,中獎概率為三分之一。”
就在主播介紹過程中,旁邊的助理遞過來一個打印好的單子,主播接過單子繼續説,有一個網友許了願,選的是12號,猜的款式是盲盒內容圖的第一行。主播隨即拿出第12個盲盒,將單子貼在盲盒外包裝上之後,將盒拆開,發現並非該網友許願內容。主播接着展示了盲盒底部編碼,並拿出相對應的許願成功獎勵表,“太遺憾了,差一點就能獲得我們‘不能説的秘密’盲盒,實物很美的,要不要再下單試一次”。
據該主播説,有不少網友是衝着許願款來的,每次直播都會更新許願商品鏈結。當天的一號商品鏈結顯示,銷量已有300余個。
記者在社交&&上檢索“盲盒許願”等關鍵詞發現,不少網友被這種盲盒許願抽獎形式所吸引。一網友發帖稱,為了得到某盲盒直播間的許願盲盒禮物(一個大的毛絨玩具),她已經參加了七八場盲盒許願,但從未猜中過款式。除了猜款式之外,還有的許願鏈結下單後是猜盒內商品顏色,網友可以花錢拍下商品鏈結並許願兩個顏色,任意一個顏色猜對就可以再拆一盒,一直成功就可以一直拆。
曾經就職於浙江杭州某盲盒直播公司的員工劉夏(化名)告訴記者:“這種‘盲盒許願’抽獎基本都有內幕。”據她介紹,商家在裝盒時會隨機挑選幾個編號位置貼上提前打好的假單。直播中,商家會根據號位將歐氣單(好運單)全部“安排”給假單。
劉夏説,對下單的顧客,直播間可以隨意控制盲盒款式、顏色。“拿盲盒的時候不會讓直播間的人看到是從哪拿上來的,主播看似拆的是新盒,實際上是場控提前確認了內容物後才遞上去的。”此外,此類盲盒抽獎的直播間還會有專門的“魚”來烘托氣氛、誘導下單。所謂的“魚”是指在直播間中假裝自己是“歐皇”(網絡流行詞,指運氣特別好的一類人),營造中獎假象,“或者故意在評論區刷評論,以此來刺激消費”。
&&加強資質審核
完善合規管理體系
今年1月3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直播抽獎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獎後不兌現。消費者中獎後,經營者以各種理由不兌現或故意拖延長時間不發貨;二是中獎概率不明。經營者在直播間醒目位置宣傳中獎概率100%,但實際中獎概率極低或獎品多為虛擬商品;三是虛標獎品價格問題。經營者對直播間抽獎獎品標注價格遠高於相同商品實際價格。
一名在直播行業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近些年,直播商家常常採用“抽獎”方式來進行營銷和推廣,吸引觀眾入場購物。目前短視頻&&比較規範的抽獎方式包括“搶福袋”“閃購低價秒殺”和“發送彈幕截屏”三種方式。
以“搶福袋”為例,在杭州從業多年的某直播機構負責人李力(化名)告訴記者,“福袋”也稱“留人福袋”,點擊“福袋”就等於關注了直播間並加入粉絲團。直播間一旦開播,會第一時間通知到所有粉絲,對於商家而言,直播間觀眾停留時間長了,意味着有更多的下單可能,所以抽取“福袋”便成了常見的攬客套路。
“相較於前兩種依託於官方&&展開的抽獎方式,截圖抽獎全程由直播間團隊操作,規則制定、截圖時間、兌現獎品的主導權都掌握在商家手中,所以也很難做到可視化、透明化,公平度大打折扣。”李力説,不少商家借此動起了“歪腦筋”,通過玩文字游戲,暗箱操作,蒙蔽消費者,騙取一時的直播熱度。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常莎告訴記者,對於商家而言,銷售活動屬於市場經營行為,應當遵守市場管理秩序的相關法律法規。對於&&而言,銷售活動則應當依照電子商務法相關規定,完善合規管理體系,避免法律責任。在社會責任方面,&&應及時增設有獎銷售合規制度,設置後&功能備案限制,如此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投訴糾紛,而且對於可能衍生的網絡欺詐乃至詐騙具有未發先防的積極作用。
遇到兌獎難,應如何維權?常莎建議,消費者可以向&&申訴,如實反映問題。若&&無回復或未實際解決問題,可以向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或第三方網絡消費糾紛調解&&投訴,通過第三方介入解決糾紛,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需注意提前保留相關證據。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建議,相關部門嚴格落實《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加大對直播抽獎活動的監管力度,強化直播&&、主播、商家等各方主體責任,督促直播主體落實信息披露、獎品保障措施、商品退換貨等義務。直播&&應當加強對直播抽獎主體的資質審核,確保其具備合法經營資質和履行宣傳內容的能力。直播抽獎經營者應當清晰準確公示抽獎獎品名稱、數量、中獎率、真實價值等,杜絕虛構獎項、獎品、獎金金額等違法行為。消費者在參與直播抽獎活動時,要保持理性,不盲目充值、打賞。(記者 趙麗 實習生 文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