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在我家門對面安了個攝像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29 07:18:34
來源:法治日報

“鄰居在我家門對面安了個攝像頭”

字體:

  攝像頭智能門鎖將對門樓道納入鏡頭下 鄰居一開門就觸發錄像功能

  “鄰居在我家門對面安了個攝像頭”

  調查動機

  “鄰居在我家門對面安了個攝像頭。”近日,北京市民俞先生來電反映,隔壁鄰居為了避免放在家門口的快遞被偷,在門邊上安裝了一個攝像頭,由於兩家緊挨着,該攝像頭同時覆蓋了兩家門口。

  &&都被攝像頭拍了進去,俞先生感覺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於是和鄰居溝通希望能撤下攝像頭。“溝通了好多次,後來我都急眼了,對方才勉強同意撤下攝像頭。”

  那麼,居民能否在自己家門口隨意安裝攝像頭?攝像頭拍攝到鄰居家門口影像是否侵犯隱私?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感覺自己&&家門時像做賊一樣。”天津市薊州區居民劉女士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抱怨道。

  原來,今年1月,劉女士發現對門鄰居家安裝了一款智能貓眼門鎖,一旦有人靠近停留,就會觸發該門鎖的錄像功能。由於小區是一梯兩戶,鄰居家門口距離電梯位置較近,劉女士一家&&時難免觸發門鎖的錄像功能。

  “與鄰居協商了很多次,對方説安裝帶攝像功能的門鎖是為了保證家裏老人和孩子的安全,裝在自家門上,別人管不着。”劉女士説,現在雙方鬧得比較僵,實在不行自己也只能裝個攝像頭對準鄰居家門口。

  類似的糾紛並不少見。記者近日採訪發現,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安全意識的提升,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鎖、智能貓眼等被大量運用。然而,這些設備被安裝在自己家門上或門口時,拍攝範圍很可能覆蓋到鄰居家門口,因此被質疑侵犯隱私權的情況屢有發生。

  受訪專家指出,攝像頭、具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等,會記錄鄰居的個人行蹤以及與其有來往的人員信息,這些通常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保護範圍,如要安裝應事先取得鄰居同意,否則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不當拍攝或使用所拍攝視頻須承擔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

  錄像設備“挂”上門 引發鄰里衝突不斷

  前不久,天津市南開區的王女士家新安裝了一款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當攝像頭檢測到陌生面孔在門前停留較長時間時,會發出警示,戶主也可以通過門鎖發出警告,讓可疑人員盡快遠離。

  沒想到,智能門鎖裝上後引發了多位鄰居的不滿。因為王女士家住一樓,離電梯又比較近,樓上鄰居進出坐電梯時,一旦在電梯處停留較長時間,智能門鎖就會發出警示音,這讓一些鄰居頗為介意。“本來在等電梯,突然發出的警示音嚇人一跳。”家住樓上的李奶奶説。

  多位鄰居找上門來希望王女士換門鎖,王女士感覺有些委屈:“自己家孩子經常獨自在家,裝智能門鎖也是為了保障他的安全。就算拍了些電梯口的影像,也沒什麼隱私信息。再説,智能門鎖才買了一個月,換掉太浪費了。”

  不只是智能門鎖,智能貓眼、攝像頭、可視門鈴……各種帶有攝像功能的設備被用在家門上、家門口,由此引發的鄰里糾紛衝突不斷。

  漆黑的鏡頭,不時閃出紅點,伴隨着“嘀嘀”的報警聲,家住河北滄州的劉女士在樓道裏穿鞋的畫面就這樣被記錄了下來。“每次一出門,樓道裏就響起‘嘀嘀’聲,對面門上的貓眼就閃紅光。”

  原來,鄰居在門上更換了智能貓眼,具備攝像、陌生人警報等功能,劉女士多次被智能貓眼判定為陌生人。為此,劉女士與鄰居溝通,發現該智能貓眼的觸發範圍很大,劉女士家門口就在貓眼監測範圍內,開門關門、家人進出的畫面都會被貓眼錄像,隨後傳輸到鄰居手機App上。

  陜西西安的李女士家對門鄰居最近在門上加裝了一個攝像頭,鄰居解釋説,一個人在家擔心安全問題,加裝24小時錄像的攝像頭可以時刻監測樓道動向,防止陌生人的不軌行為。

  鄰居是安心了,但李女士卻憂心忡忡:“攝像頭安裝在門框上,鏡頭正對着樓道,我們家就被時時監控了。”李女士找鄰居多次交涉,最終鄰居同意調整攝像頭角度,盡量避開李女士家。

  去年2月,天津市民許先生在自家門口安裝了某品牌的可視化門鈴,只要有陌生人在門口長時間停留,門鈴便會觸發警報,視頻同步傳輸到他手機上。而一個月後,許先生突然發現視頻畫面變得十分模糊,檢查後發現門鈴攝像頭被隔壁家老人塗抹上了膠水。清理乾淨後第二天,門鈴攝像頭處直接被人破壞,無法錄像。

  許先生找到老人,對方憤憤道:每次路過都會觸發警報,尖銳的報警聲有一次嚇得他幾近摔倒。其他鄰居也反映許先生安裝的可視化門鈴聲音太吵。最終許先生拆除了門鈴。

  記者採訪發現,受訪者對鄰居在門口安裝攝像頭或帶有攝像功能的設備評價不一。有人認為,樓道裏的畫面算不得私密,況且這些設備都出於安全考慮,沒必要太擔心,“只要鄰居事先告知就好”。但更多人則感到擔憂:“行蹤被監測不説,開關門都要減小幅度,生怕攝像頭抓拍到屋內場景。更令人擔心的是,完全不知道這些視頻會被用作何處。”

  智能設備輕易獲得 錄像功能難以關閉

  這類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設備在購物&&上可以隨意買到。

  以智能貓眼為例,記者在某購物&&搜索發現,多款智能貓眼銷量十分可觀。與傳統貓眼不同,電子貓眼視野更廣、清晰度更高,即便在夜裏看外面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當有人出現在“視野”裏時,就能智能啟動監測,快速抓拍存儲。甚至還可以將拍攝到的畫面發送到手機上進行回看。

  詢問客服時,各店舖都在賣力宣傳自家産品的各種功能,但對攝錄功能是否會侵犯他人隱私以及相關安裝注意事項等,則沒有任何提示。

  當記者向多家銷售量較高的商家詢問“電子貓眼是否會拍到鄰居”“對方提出異議怎麼辦”時,有的客服輕描淡寫地説“他(鄰居)又不知道”,有的則建議和鄰居友好協商。

  在採訪中,不少受訪者告訴記者,安裝帶有錄像功能的設備,初衷是為了確保家門口的安全,完全無意冒犯鄰居隱私。“但一些智能設備的功能設置完全不夠‘智能’。”一名曾因安裝智能門鎖與鄰居發生過衝突的受訪者如是説。

  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一些智能門鎖的錄像功能要麼無法主動關閉,要麼關閉程序複雜。

  去年12月,浙江省金華市的陳先生在某購物&&下單了一款智能門鎖,該門鎖帶有人臉識別、門鈴視頻通話和攝像功能,還支持手機App端24小時隨時查看門外,一旦有人在門口徘徊或者嘗試開門時,就會自動錄像。

  讓陳先生沒想到的是,門鎖剛安裝沒多久,鄰居就找上了門。

  “大家都住在同一層,我們兩家門正對着,你家安了這個帶有攝像頭的門鎖,我們家裏人來來往往的都被拍到你手機上了,總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萬一你買的不是正規的門鎖,這些視頻落入不法分子手裏,對我們家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陳先生的鄰居説。

  陳先生也意識到此舉有些不妥,可當他想要關閉錄像功能時,卻發現該功能無法關閉,只能關閉提示音效。

  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張女士安裝了某款智能門鎖。下單時,考慮到家中老人孩子的安全,張女士選擇了功能最豐富的一款門鎖,視頻監控、陌生人預警、手機App共享畫面……這些功能讓她安心不少。

  然而沒用多長時間,張女士的手機經常收到陌生人預警的提示音,家中老人也被視頻監控的警報聲吵得不勝其煩。

  原來,張女士家對面是一間民宿,每天來來往往許多房客,經常有房客“誤入”監控範圍,進而觸發警報提示音,不僅把房客嚇一跳,張女士一家也飽受其擾。

  無奈之下,張女士想要關閉門鎖視頻監控功能,卻發現該功能無法獨立關閉,要卸下門鎖電池才行,“卸了電池就只能用鑰匙開鎖,其他功能都用不了”。

  &&商家後張女士被告知,只能更換沒有攝像監控功能的門鎖。最終她購買並換上了另一款低配智能門鎖,生活才恢復平靜。

  一名智能門鎖安裝人員告訴記者,大多數門鎖攝像功能的觸發範圍在5米之內,許多老舊小區的對門間隔都不足5米,鄰居開門,對門門鎖就觸發錄像功能。

  該安裝人員還告訴記者,價格便宜的智能門鎖設計程序普遍簡單,通常不會設置關閉攝像選項,要麼就是所有操作“一刀切”,一鍵關閉所有電子功能。

  以某電商&&售賣的智能門鎖為例,客服人員介紹説,獨立關閉攝像功能需要進入設置系統,輸入管理員密碼後才能選擇關閉,還需門內門外一同操作,十分麻煩。

  該&&售賣另一款智能門鎖的店舖客服告訴記者,他們家的産品只有拆下門鎖內置電池,強行讓門鎖進入休眠模式,才能關閉攝像功能。“但這樣操作後您也無法使用指紋和人臉識別功能了。”

  難以限制的攝像範圍也讓不少智能設備使用者感到困擾。天津市某小區的周先生家住一樓,因為自帶一個小院子,周先生家的孩子喜歡在院子裏玩耍,家裏就在通往院子的大門上安裝了一個攝像頭,該攝像頭可以使用手機遠程操控,自帶360度拍攝功能。記者在周先生的手機裏發現,周先生可以通過攝像頭清楚地掌握來往行人的情況,甚至可以透過玻璃窗拍攝到對面一樓的住戶是否在家等私人信息。

  “如果可以選擇,我一點也不想掌握過往行人和鄰居的行蹤信息,但商家在我購買時毫無提示,攝像範圍也無法調整,變更角度又怕觀察不到孩子的情況。”陷入兩難境地的周先生發出感慨,“做這種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設備的商家,能不能多考慮考慮實際情況,讓攝像功能可調控,從而避免侵犯到他人隱私。”

  涉嫌侵犯他人隱私 應取得同意後安裝

  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等産品是否會侵犯隱私權?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曉峰認為,居民在門口安裝攝像頭或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會有侵犯鄰居隱私權的風險,依據民法典規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其核心在於不願為他人知曉,而攝像頭、具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等,會記錄鄰居的個人行蹤以及與其有來往的人員信息,這些通常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保護範圍。

  朱曉峰介紹,侵害他人隱私權導致的法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的不同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其中民事責任主要分為財産責任和非財産責任,財産責任如侵害他人隱私致受害人遭受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非財産責任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如果有偷窺、偷拍、竊聽、散佈他人隱私行為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朱曉峰説,由於個人的私密信息既是個人信息,又是隱私,因此違法處理私密信息,情節嚴重的,還可能觸犯刑法。

  那麼,個人安全與他人隱私的邊界該如何平衡?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敏認為,依據民法典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居民個人在安裝帶有攝像功能的設備時,可以考慮與存在利害關係的鄰居協商一致,在取得其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安裝,或者選擇僅安裝在室內,以避免可能發生的個人信息、隱私權侵害問題。

  “若安裝該設施的家庭被鄰居投訴,社區居委會等相關主體應當與安裝該設施的家庭友好溝通,建議其合法安裝相關設備設施並對存在侵犯鄰居隱私權的設備設施予以及時拆除。”楊敏説。

  多位使用過帶有攝像功能智能門鎖的受訪者建議,製造這些智能設備的廠家應該進一步規範行業標準,提升科技水平,既能夠讓使用者更便捷地操作設備、調整設備覆蓋角度、範圍等,防止侵犯他人隱私,還要確保上傳到網絡&&的信息安全,讓科技更好地服務群眾、提升安全感。(記者 韓丹東 實習生 翟崎宇)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