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青海湟中銀銅器:百年非遺成鄉村發展新引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09:33:06
來源:新華網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青海湟中銀銅器:百年非遺成鄉村發展新引擎

字體:

深秋時節,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陽坡村,路旁的麥田褪去青綠。村莊的一角傳來“叮噹”聲響——魯沙爾民族手工藝加工基地的幾十間銀銅器工坊裏,匠人們手持工具專注作業,細碎的銀屑在燈光下閃光。

  49歲的王富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省級一級工藝師,他的店面位於基地第一排,這是一棟“前店後院”的建築,基地還有10余棟類似布局的小院,以及40多個獨棟工作坊。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加工基地,匠人在製作飾品。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前店貨架中,完工的銀銅器工藝品整齊排列,花紋繁複精美。後院工作室案面上,銀銅坯料被打磨成各式形狀,王富邦和徒弟們手拿鏨子、小錘凝神敲打。

  “大家在趕制不同的訂單,銀壺、銀碗、首飾、擺件……這樣‘叮叮噹當’的聲音從早響到晚,而且不止我們一家。”王富邦説,這熱鬧景象的背後是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的百年傳承與創新發展。

  “青海銀銅器看湟中,湟中銀銅器看陽坡”。據了解,“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在當地已有上百年歷史,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工序繁雜,包括煉銀、打胚、鏨刻等十多項核心工藝。然而,這項百年非遺曾因“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陷入困境,匠人們收入不穩定,年輕一代紛紛選擇外出務工,技藝傳承面臨“斷檔”風險。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何滿正在繪圖。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為非遺傳承帶來轉機。2021年,借助東西部協作契機,南京棲霞區對口支援湟中區,立足當地非遺資源優勢,投資打造魯沙爾民族手工藝加工基地。基地採用“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成97畝産業園區,吸引陽坡村及周邊30多戶合作社、個體戶入駐,全村400多戶村民中,近40%的村民靠這門手藝增收致富,不少外地匠人來學習技藝。

  “産業發展倒逼技藝創新,也讓傳承模式悄然改變。”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何滿告訴記者,為了擴大本地銀銅器知名度,他和其他傳承人積極參加省內外各類博覽會。“全國各地跑,大大小小行李箱用壞了六七個。”何滿説。

  南京、西寧兩地政府也通過推動傳統工藝質量提升和産業標準化發展、註冊“藝河湟”公共品牌等方式,為湟中銀銅器搭建起走向全國的橋梁。2021年,該基地銀銅器手工製作産業年産值突破一億元。

  這是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加工基地,匠人鏨刻的工藝品。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成返鄉,在交流與學習的碰撞中,過去依賴傳統市場需求的工匠們,在年輕匠人的帶動下轉變思維,銅器鈦金製品、古建鋁瓦等新産品不斷涌現,作品創意融入當地生態文化、人文風貌等元素。

  “好手藝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希望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以産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王富邦告訴記者,明年預定的訂單已排滿。如今,這項非遺技藝正成為帶動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在高原煥發出別樣光彩。(記者張子琪、杜笑微)

【糾錯】 【責任編輯: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