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1日電(趙海軍)當盛唐的燈火與5G的信號在大唐不夜城交相輝映,當智慧校園的課堂與工業互聯網的産線隔空對話,當直播助農的聲浪與零碳工廠的機械臂同頻共振,西安這座承載着千年文明的古都,正以數字經濟為筆、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為墨,在新型工業化的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8月26日—27日,“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走進西安,探訪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這片沃土上打造的五大標杆點位,見證信息通信業如何為實體經濟注入澎湃動能,看千年長安如何在數智時代煥發新生。
織密“數字經緯” 讓場景智慧落地生根
漫步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主題雕塑在燈火中盡顯恢宏,八方游客舉着手機記錄美景、開啟直播,熙攘的人群中難尋網絡卡頓的焦躁——這背後,是陜西移動用“技術繡花針”織就的一張看不見的“通信保障網”。作為以盛唐文化為背景的特色旅游景區,大唐不夜城春節假期日均客流量達數十萬人次,單小時峰值逼近10萬人,“人擠人”的場景下,如何讓每個人的“雲端體驗”不掉線?
大唐不夜城裏的微型基站
陜西移動給出的答案是“多頻三層4G/5G立體超密組網”:96個5G基站、139個4G基站隱匿在路燈桿、監控桿與樓頂之間,242個5G小區、818個4G小區像毛細血管般覆蓋每一處人流密集區,既不破壞景區古色古香的風貌,又實現了網絡容量的“極致擴容”。在這裡,5G-A3CC載波聚合技術讓峰值下載速率突破4.2Gbps,AI智能基站能根據人流變化動態調整資源分配,游客直播演出、上傳視頻時,畫面流暢得如同面對面分享。
面對演出區域的“人流潮汐”,陜西移動早已備好“彈性方案”:重要節假日提前預測業務量,將保障範圍分為核心區、一般區與周邊道路,部署400余個邏輯站、1300余個邏輯小區,讓網絡容量達到極限,可同時保障20萬用戶正常使用;借助無線工作&的智能載波調度功能,人流聚集時自動喚醒備用資源,人流散去後自動關停冗余設備,既守住了“用戶感知”,又算好了“節能賬單”——夜間僅保留單層網絡運行,基站能耗顯著降低,實現了“美景與網絡共優,體驗與低碳雙贏”。
當千年盛唐文化遇上前沿通信技術,大唐不夜城不僅是“網紅打卡地”,更成為智慧文旅的標杆範本。
如果説大唐不夜城是“智慧應用的窗口”,那麼西安交大—中國移動數字政府聯合研究院就是“技術創新的策源地”。走進研究院展廳,“2024年産出106項學術成果”“19個數字政府課題成果”“3套零碳解決方案實現産業化”的展板格外醒目——這是校企雙方打破“甲乙雙方”傳統合作模式,以1121(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産學研新範式交出的成績單。
在這裡,“需求—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了完美閉環:中國移動帶來數字政府、智慧能源等領域的“真需求”,西安交大輸出跨學科人才與科研能力,雙方共建“雙首席科學家”機制,院士領銜的團隊與企業工程師並肩攻關,讓“實驗室裏的技術”快速變成“産業裏的産品”。在數字政府領域,聯合研發的“海算治數&&”已在黑龍江等地落地,跨網數據傳輸速率提升50%,丟包率降低50%,讓政務數據“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共享不再是難題;在能量信息融合領域,圍繞“雙碳”目標研發的綠色智能算力解決方案,讓智算中心單節點能耗降低30%以上。
研究院的“硬核實力”還體現在人才培養上:博士後合作基地吸引3名博士後入站,“雙導師制”培育269名優秀學生,13名集團級金種子、9名C9博士加盟研發團隊,形成了“領軍人才+高端人才+主力人才+新星人才”的四層梯隊。
當高校的智力資源遇上企業的市場眼光,産學研融合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引擎。
打造“數字底座” 為産業升級注入硬核動能
走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交大的學生們正戴着VR眼鏡在“虛擬實驗室”拆裝發動機,遠程操控精密儀器,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中國電信陜西公司打造的“5G融合雙域專網”在默默支撐。中國電信用“通信技術+教育場景”的深度融合,為這裡搭建了一座“數字智慧學鎮”。
“以前幾百個學生同時用VR設備,Wi-Fi肯定卡成‘幻燈片’,現在有了5G雙頻組網,30組人同時操作虛擬發動機,延遲能壓到20毫秒以內!”西安交大的老師介紹道。中國電信不僅解決了“高併發”難題,更攻克了科研“低時延”痛點——在校區部署下沉式核心網設備(UPF),讓端到端時延降至8毫秒,比普通5G公網快6倍以上,為遠程精密操控、實時數據分析等前沿科研提供了“通信保障”。
更智慧的還有校園管理:5G網聯無人機定期“空中巡檢”,發現電線、管道隱患的速度比人工快90%;校區“數字孿生”&&實時呈現20多萬個傳感器數據,哪水管漏了、哪個實驗室空調忘關了,系統會第一時間報警,每年為學校節省千萬級運維成本,人力節省近一半。在這裡,5G不僅是“網速快一點”,更是重構了教學、科研與管理模式:AR/VR沉浸式教學讓知識更易理解,5G+大數據構建的“四精準”評價體系破解了教育評估難題,“西安交大創新港智慧教育項目”不僅斬獲“綻放杯”全國桂冠,還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5G+智慧教育”全國典型項目,成為教育數字化的“陜西樣板”。
法士特高智新工廠的5G示範線(新華網趙海軍/攝)
從智慧校園來到智能製造車間,法士特高智新工廠的“無人化生産”讓人眼前一亮:AGV搬運車沿着預設路線穿梭,機械臂精準完成齒輪加工,質檢設備自動識別産品缺陷,整個車間只有150名工人,卻實現了畝均産值比老廠區提升近5倍——這是中國電信、中興通訊攜手法士特打造的“5G零碳黑燈工廠”。
“傳統以太網建設成本高、抗干擾能力弱,我們為法士特定制了5G+工業PON雙千兆方案,5G的低時延、高穩定滿足AGV、移動式工作站的需求,工業PON則降低了建設成本,傳輸距離更遠。”中國電信西安分公司工業行業事業部總經理侯林介紹。
在這座工廠裏,5G定制網嵌入生産全流程,AGV調度效率提升45%,設備故障率下降30%,以往需要700~800人作業的車間,現在只需150人,人力成本大幅降低,生産效率卻顯著提升。
法士特高智新工廠裏的AGV搬運車(新華網趙海軍/攝)
更難得的是,工廠還實現了“綠色生産”:借助數字技術優化能耗管理,生産過程中的碳排放大幅降低,成為“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
中國電信陜西公司副總經理凌澤亮&&:“運營商轉型的核心,是突破‘通信技術+工業知識’的融合邊界,從‘管道提供商’變成‘産業賦能者’。”在法士特,5G不再是“附加項”,而是成為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必需品”,為陜西打造西部新型工業化高地注入了“電信力量”。
激活“數字引擎” 讓鄉村振興煥發新活力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咱們陜西富平的琼鍋糖,純手工製作,甜而不膩!”在陜西聯通直播産業研究院的直播間裏,主播正熱情地向網友介紹農特産品,屏幕上訂單不斷跳動。2021年3月,陜西聯通與西安郵電大學共建了這家西部首家直播産業科研聯合體,四年來,他們用“直播+數字鄉村”的模式,讓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數據變成新農資。
“我們走過19個省256個區縣,培訓了超過4.5萬名新農人,幫助學員打造‘10萬+’粉絲賬號400余個,累計帶貨超3.2億元。”陜西聯通鄉村振興事業部副總裁王長安介紹。
在研究院的培訓區,西安鄠邑區城傅村黨支部書記田鵬飛正帶着村民學習直播技巧——作為退役軍人,田鵬飛帶領村民接觸5G電商後,城傅村的農産品從“藏在深山無人知”變成“網上熱銷品”,村集體經濟顯著增長。“以前村民賣蘋果只能等收購商來,價格壓得低,現在直播帶貨,一斤能多賣2塊錢!”田鵬飛的臉上滿是自豪。
研究院的“智慧”不止於直播帶貨:自主研發的“AI直播雲&&”為新農人提供“保姆級”解決方案,解決入門難、運營難、爆款難問題;XR、元宇宙技術打造“涇陽安吳元宇宙第一村”,讓紅色文化與秦商文化通過數字技術“活起來”;“碰一碰拓客系統”“AI無人直播”等産品,還為中華老字號、實體門店賦能,幫助西鳳酒、外婆印象等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年增收超千萬元。從鄉村振興到産業升級,陜西聯通直播産業研究院用“數字橋梁”連接城鄉,讓“直播興農”“直播興商”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從大唐不夜城的“智慧文旅”到法士特的“智能製造”,從創新港的“數字教育”到直播研究院的鄉村振興,以點帶面,勾勒出信息通信業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圖景。在這裡,5G、工業互聯網、AI等技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變成了游客流暢的直播體驗、學生沉浸的VR課堂、工人高效的生産場景、農民增收的真實訂單。
千年古都逢盛世,數智賦能啟新程。西安的實踐證明,新型工業化不是冰冷的機器替代,而是技術與産業的融合,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隨着信息通信業持續深耕,更多“陜西經驗”將走向全國,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數字動能,讓更多城市在數智時代書寫屬於自己的“發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