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9日電(趙海軍)8月26日至2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活動在陜西舉行。作為“信息通信業賦能新型工業化”的關鍵站點,活動重點呈現陜西在信息通信基建、5G應用創新、工業互聯網及算力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進一步凸顯陜西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中的積極探索。
8月27日,“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陜西站情況介紹會召開。陜西電信、陜西移動、陜西聯通、陜西鐵塔、陜西廣電、華為、中興通訊、陜西經達等八家企業代表,分享了推動陜西新型工業化的實踐舉措與階段成效,彰顯信息通信業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強勁動能。
數智基建築牢底座
在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堅實的數智基礎設施是核心支撐。三大運營商立足陜西發展需求,以網絡與算力建設為抓手,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打下穩固根基。
中國電信陜西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上官亞非介紹説,依託“五張網”+“算力網”戰略布局,公司已實現5G網絡鄉鎮以上100%覆蓋、千兆光網行政村以上100%覆蓋。目前正推進全省五大算力中心布局,涵蓋魚化寨算力中心(在建)、張家堡數據中心(西安)、中國電信雲基地、寶雞視頻超算中心及延安雲計算數據中心,建成了分佈全省各地市的一城一池邊緣雲,為全省産業數字化提供全流程網絡與算力保障。
中國移動陜西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周敏&&,作為數字陜西建設“主力軍”,公司近年來持續加大在陜投資,累計建成4G/5G基站超18萬個,覆蓋全省全部鄉鎮和行政村,實現鄉鄉雙千兆、村村全通達。在省內開啟5G-A商用部署並覆蓋全部地市,為數智社會轉型、新質生産力培育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公司落實中國移動“BASIC6”科創計劃,近三年研發投入超17億元,推動5G應用覆蓋22個細分行業,在智慧礦山、智能化焊接的5G機器人、ATG地空通信航線、5G-A商飛航線等領域打造標杆案例。
中國聯通陜西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陳繼秋提及,當前正以5G-A、5G專網、FTTR千兆全光網為核心,持續夯實數智基建底座——5G網絡達到4.98萬站,人口覆蓋率達92%、行政村覆蓋率超90%,在中國聯通西安數據中心打造“通算+智算”一體化算力樞紐,建成機架7000余架,利用率超70%。為推進通信普遍服務,公司計劃2025年在商洛、延安兩地82個支持村建設4G基站84個,持續為邊遠農村用戶提供高質量移網服務。
跨界融合拓展場景
在築牢基建底座的基礎上,陜西信息通信業進一步打破行業邊界,通過“通信+”跨界融合,將數字能力滲透至更多場景,為新型工業化拓展應用空間。
中國鐵塔陜西省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高俊峰闡述,作為信息通信基建“主力軍”,公司成立十餘年來累計改造新建基站7.6萬座、室內分佈系統5.1億平方米、覆蓋高鐵地鐵1586公里。圍繞陜西“秦創原”、先進製造業集群等戰略布局,公司推動“通信塔”向“數字塔”升級:在智慧城市領域,依託鐵塔高點資源加載監測設備,為西安地鐵客流預警提供數據支撐;在文化旅游領域,賦能明長城1500公里重點區段24小時智能監測,並與法門寺、華山等景區合作,加大5G覆蓋優化。
陜西廣電副總經理李偉&&,公司始終立足特色定位,深化與陜西移動共建共享,已實現5G網絡鄉鎮以上區域的連續覆蓋。在算力領域,打造西鹹綠色數據中心,構建覆蓋黨政、教育、文化、工業的算力資源服務體系,同步建設“雲網融合”一體化智能雲&&。此外,圍繞文化數字化,建成陜西文化專網、“陜西中華文化數據庫”,其建設的國家文化大數據西北區域中心、陜西省文化算力中心、西北區域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功能逐步完善,實現文化與科技雙賦能。
科技引領激活內核
除了基建支撐與場景拓展,科技企業的核心技術突破與産業落地,更是陜西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的“硬核動力”,為産業升級注入源頭活水。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陜西産業發展與生態部部長王國兵在會上介紹,華為在陜已落地“1+5+N”組織格局:“1”為西安研究所這一技術研發核心;“5”涵蓋陜西代表處、中國運營商總部、西安華為數字能源公司、西安華為雲計算公司、華為全球技術支撐中心;“N”則圍繞陜西高質量發展需求,開展生態“建圈”、産業“強鏈”及硬體夥伴合作,持續擴大産業布局。
中興通訊副總裁、無線研究院副院長趙路提及,中興與陜西淵源深厚,其西安基地已成為集團核心産業基地——2024年産能達3300萬台,現有員工超1.5萬人。中興在陜業務分三大板塊:一是服務運營商建設基礎通信設備,已助力建成4G基站7.3萬座、5G基站4萬座、OLT(光線路終端)設備0.75萬台,家庭終端年發貨超150萬台;二是為政企用戶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三是覆蓋個人智能終端與行業定制化産品。
陜西經達石化總經理黃雁闡述,自2020年4月組建工業互聯網團隊以來,公司運營的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已穩定運行五年多。目前&&入駐企業133家,標識量達463.95萬個、解析量超448.01萬次。該節點向上對接國家頂級節點,向下深入企業生産鏈,提供全流程標識服務——以延長氟硅化工企業危化品容器的管理為例,利用標識碼有效地解決了容器管理困難的問題。有一種承裝氟化氫的容器叫噸桶,它的特點是強度高、耐腐蝕、材料特殊、造價高,需要回收重復利用。通過對每一個噸桶賦予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碼,實現了一物一碼的管理,通過掃碼,可以直觀獲取到氫氟酸的相關信息,及時掌握産品的出廠時間及質保期,同時獲取使用企業購入噸桶的時間、質保期及採購信息,記錄噸桶每一次的入庫、出庫、清洗時間,系統自動匯總分析噸桶的出廠、使用、回收等信息,並自動顯示噸桶使用次數及報廢期限,實現自動預警。利用標識碼管理噸桶後,企業節約人工成本約60%,準確率提升約50%,減少噸桶採購量約20%, 有效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此次“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陜西站活動,展現了陜西信息通信業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實力與潛力。隨着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持續迭代,信息通信業必將成為陜西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核心引擎”,為八&&秦川的産業煥新注入更持久的數字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