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在2025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論壇暨溯源中國産銷對接會上,滄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業信息與品牌建設中心主任趙巍向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滄州旱鹼麥的特色優勢與産業發展新貌。這一扎根鹽鹼地兩千餘年的特色作物,正依託政策支持與科技創新,煥發出蓬勃生機。
趙巍介紹,滄州在鹽鹼地種植小麥的歷史長達2600餘年。過去,受限於土地低窪鹽鹼的特性,小麥産量長期不足每畝100公斤。現通過持續實施挖溝排鹼、深松深耕和科學選種等措施,鹽鹼地生産能力逐步提升。2023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意見》,明確支持滄州等地發展旱鹼麥種植及産業化,為産業注入強勁動力。
“兩年來,確立了建設全國領先鹽鹼地綜合利用示範區的目標。”趙巍&&,滄州已搭建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旱鹼麥特色産業創新基地等&&,並建立了覆蓋育種、種植、推廣、加工的完整産業體系,成果顯著。今年全市夏收旱鹼麥麵積達185萬畝,單産289.5公斤,總産量達53.55萬噸。
滄州旱鹼麥的獨特價值源於其生長的環境與方式,趙巍從四方面闡釋其優勢。一是環境獨特。從地質上看,旱鹼麥生長於退海形成的濱海鹽鹼地,主要依賴天然降水(雨養旱作),造就了更加天然純凈的品質。二是良種保障。從品種上看,歷經幾十年科研攻關,自主培育出“捷麥19”“滄麥6002”等旱鹼麥專屬品種,掌握了核心的“種子芯片”。三是附加值高。從産品上看,我們已實現旱鹼麥産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不僅有傳統的旱鹼麥饅頭、面花、麵條,還推出了旱鹼麥啤酒,高纖代餐粉等20餘款品種。四是網絡高效。從區位上看,滄州作為環渤海與京津冀樞紐,擁有密集的“四縱三橫”高鐵和高速“七縱五橫”高速網絡,旱鹼麥産品可實現當日生産、當日抵達京津市場、當日上架銷售,高效鏈結消費終端。
目前,旱鹼麥産業已形成規模化發展態勢,加工能力躍升。全市擁有19家旱鹼麥加工龍頭企業,包括2家國家級企業,年加工能力突破100萬噸。其以麵粉韌性強、耐蒸煮、麥香濃郁,蛋白質、膳食纖維、微量元素豐富而被市場廣泛喜愛。
推介會上,滄州正式發布了旱鹼麥區域公用品牌,核心價值定位為“河海疊蘊,天育好糧”,倡導“以河海為名,以品質立信”。品牌標識融合三大滄州元素:金色麥穗象徵旱鹼麥的天然本色,奔涌海浪代表渤海灣生態,昂首鐵獅則承載着“獅城”滄州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