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浪潮起 清華匯群賢——開放原子“校源行”(清華站)活動後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3 10:08:50
來源:新華網

開源浪潮起 清華匯群賢——開放原子“校源行”(清華站)活動後記

字體:

  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趙海軍)培養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當今世界人才的競爭首先是人才培養的競爭。

  一場關於開源人才培養與生態構建的探索4月18日在清華園展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旗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清華大學軟體學院主辦的“校源行”(清華站)活動匯聚了政産學研各界力量,從戰略高度、高校實踐、多方協同等維度,勾勒出中國開源教育的升級路徑。

  開源人才缺口幾何

  開源(Open Source)全稱為開放源代碼,最初起源於軟體開發領域。它是一種軟體開發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軟體的源代碼公開,任何人都可以在版權限制範圍內得到軟體的源代碼,加以修改學習,甚至重新發放。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開源的概念如今已不僅僅局限於軟體領域,還延伸到了硬體、設計、文檔等多個方面。

  開源技術看似離普通人很遠,實則早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提升着我們的生活質量、降低使用成本,並賦予我們更多的選擇權和創造力。

  小米、vivo、OPPO等品牌的手機,大多使用安卓系統或基於安卓系統進行深度定制,而安卓就是一種基於Linux內核(不包含GNU組件)的開源移動操作系統。孩子們的編程玩具就內置了開源的ROS(機器人操作系統),以更低成本提供教育功能。智能家居設備常基於開源RaspberryPi或HomeAssistant開發,廠商無需從頭搭建系統,降低研發成本,讓普通用戶能用更少的錢享受智能化生活。

  在國內,隨着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開源技術也成為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開源人才的稀缺愈發凸顯,成為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以鴻蒙系統為例,據InfoQ《中國開發者畫像洞察研究報告2024》顯示,5000款應用將完成原生鴻蒙開發,未來計劃支持50萬款應用,這一開發目標將為開發者創造超過300萬個潛在新就業崗位,但目前鴻蒙開發人才缺口達百萬。中國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萬大關,而全國高校AI相關專業在校生僅4萬餘人,這其中既懂AI又熟悉開源的複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難以滿足開源模型發展的需求。

  高校培養挑起大梁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培育優秀開源人才刻不容緩,這不僅關乎學生的職業發展,更影響着我國産業在全球開源競爭格局中的地位。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理事長程曉明介紹了開放原子“校源行”2.0的相關內容。他&&,在數字經濟時代,開源已成為全球協作的重要方式,人才是開源生態的生命力所在。“校源行”作為長期性公益性開源教育項目,自2023年4月啟動以來,已覆蓋全國200余所高校,建立68個開源社團,開展450余場開源活動,覆蓋學生超3萬人,通過開源項目人才認證8萬餘人,組織11場開源實踐活動。

  但在推進過程中,開源教育面臨着高校師生參與動力不足、缺乏體系化要素支撐、缺少優質內容生態夥伴支持等挑戰。為此,“校源行”2.0打造了多要素協同的體系化協同模式,通過課程+實踐+大賽推動開源人才培養,通過師資培訓、人才認證、人才評價助力高校科技教育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同時,推出以貢獻為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機制,並開發了開源人才評價&&。該&&具有多&&數據匯集、個性化評價模型、開放化模板市場、AI導師輔助建議、多元化使用場景等亮點,得到了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響應。前期已組建由20家知名高校和5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部屬事業單位組成的試點工作組,後續將推動該機制在更多高校和企業落地。

  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嶸&&,清華大學在開源技術領域成果豐碩。在人工智能領域,清華大學推出的系列模型成為開源代碼生成領域的標杆,最新開源的訓練框架擁有9.4億參數,在國際基準測試中表現卓越,推理速度和性能超越同類模型,且支持多語言代碼生成、解釋。清華團隊開發的開源大模型累計獲得超過五萬的新裝,下載量突破千萬,連續登頂中文模型榜。

  據介紹,北京理工大學信息技術創新學院已率先成立了開源鴻蒙英才班,同時這也是985高校中首個專注於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的特色專班,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及30名研究生。

  四方合力加快布局

  開源教育正呈現多維度發展的趨勢。政府持續強化政策支持,為其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企業深度參與,推動開源教育實踐與産業協同發展;高校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開源組織帶動社區廣泛參與,促進開源文化的傳播。四方合力,方能共同推動開源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提出三大方向:一是讓開源在科研教育中“活起來”,鼓勵將開源納入學生通識教育體系,打造具備專業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開源工程師隊伍;二是讓開源在人才評價中“用起來”,營造認可開源成果、鼓勵開源共享的氛圍,建立開源人才評價體系,將開源貢獻體現在教師升職考核、學生就業推介等工作中;三是讓開源在賦能産業中“實起來”,創新以開源為抓手的産教融合機制,將企業真實需求轉化為開源特色項目,讓學生在解決産業堵點卡點中實現個人價值。

  杭州、武漢等地將開源教育納入地方數字經濟規劃,提供專項經費支持社團建設與賽事舉辦。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産學研協同育人&&”項目,推動127所高校與騰訊、華為等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定向培養開源人才。

  哈爾濱工程大學將開源實踐納入“本研貫通”考核,採用“過程性+形成性+終結性”評價,學生參與開源項目可置換學分,競賽獲獎率提升40%;西北工業大學主導開發的CrowOS操作系統捐贈至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技術小組帶領社團成員完成200余項代碼優化,人均貢獻代碼5000行;中北大學以開源硬體為載體,通過“雙創實踐課”培養跨學科團隊,社團成員在全國機器人大賽中斬獲一等獎,形成“技術+管理”複合能力培養模式。

  騰訊“犀牛鳥計劃”開發12門開源課程,聯合高校舉辦“黑客松”競賽,三年培養5000余名實戰人才;華為“智能基座”項目向150所高校開放昇騰等&&,孵化學生項目380個。硅基流動創始人袁進輝&&,其團隊開發的AI框架開源後被主流技術參考,新公司聚焦模型推理開源,用戶量達數百萬,展現“開源技術-商業轉化”的閉環潛力。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推出“以貢獻為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機制”,開發集成多&&數據的評價工具。該機制涵蓋代碼貢獻、文檔編寫、社區治理等維度,採用“定量+定性”評估,已在20所高校試點。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王建民&&,該機制填補了傳統評價對開源實踐的空白,未來將通過教育部項目,將開源納入人才培養全周期。

  在國際國內開源發展的大背景下,此次開放原子“校源行”(清華站)活動深入探討了開源的重要性、開源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及難點痛點,並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開源生態將在協同創新中不斷夯實根基,人才培養的“蓄水池”會持續注入活水,中國開源事業定能以更穩健的步伐邁向世界舞&&央,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貢獻更具活力的中國方案,讓開源精神在跨學科融合、産學研聯動的土壤中結出更加豐碩的創新果實。

【糾錯】 【責任編輯:趙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