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等表述引發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指出,深化“以網強算”是破解算力技術困境、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並系統闡述了“以網強算”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方向。
新質生産力的核心支撐:為何需要“以網強算”?
作為産業經濟領域的學者,黃群慧長期關注數字經濟與基礎設施協同發展。他指出,新質生産力是黨中央深刻把握生産力發展一般規律以及全球經濟發展歷史階段而提出的,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而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已成為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
“儘管我國在網絡基礎設施以及部分數字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但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環節較為薄弱。”黃群慧分析,當前我國面臨高端算力芯片生産受限、智能算力規模不足、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例如,東部地區算力需求旺盛但能耗壓力大,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卻應用不足,這種結構性矛盾制約了算力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以網強算”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黃群慧&&,“以網強算”並非弱化算力技術攻關,而是通過構建與算力需求相匹配的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分散算力的統一調度和高效利用。他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與傳統應用對網絡需求集中在帶寬方面不同,智算業務對時延的要求是極其苛刻的, ‘以網強算’要按照算力網絡的要求升級當前的網絡架構。”
從“東數西算”到全國一體化:網絡如何重塑算力布局?
“要統籌規划算力資源布局,一方面推動部分算力向西部等資源充足、氣溫等自然稟賦好的地區布局,另一方面要通過算力網絡的建設滿足東部地區對算力調度、使用的需求。”黃群慧説。近年來,國家層面相繼&&了“東數西算”工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等,這都是優化算力資源布局、強化算力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的具體措施。
在算力網絡建設方面,黃群慧直言,當前仍處於多樣化探索和競爭階段,不同主體算力網絡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不利於後續統一的集中調度管理。算力網絡涉及到計算與網絡領域的諸多技術和協議,如何實現不同技術之間的兼容、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還面臨許多挑戰。不同主體的算力接口協議、標識符等不統一,算力網絡架構、編排調度體系等各不相同,造成算力資源與網絡的適配成本增加,進而導致算力網絡各成體系,不利於全國一體化的算力網絡建設。所以,要通過深化“以網強算”,強化對算力網絡建設的統籌部署,高效推動一體化算力基礎設施建設。
生成式AI革命:算力需求激增倒逼網絡升級
以DeepSeek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讓“以網強算”的緊迫性更加凸顯。黃群慧指出,這類技術通過降低AI訓練成本擴大了應用範圍,但同時也帶來算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需求將達到2020年的10倍,AI算力需求將達到2020年的500倍,這對網絡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
“Deepseek頻繁出現的服務器繁忙就與大規模用戶導致的算力不足、網絡擁擠等因素有關。”他分析,生成式AI對時延和帶寬的要求遠超傳統應用,例如一次大模型推理可能需要調用多個算力節點的數據,若網絡性能不足,將直接導致響應延遲。更值得注意的是,算力需求遵循“傑文斯悖論”,即效率提升反而刺激更大規模使用。
黃群慧建議,需加快構建“全光交換智算中心”和“立體聯算骨幹網”,利用光通信技術的高帶寬、低時延特性,滿足AI場景的苛刻需求。同時,推動萬兆光網、5G-A(增強版5G)、6G技術研發,為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實時算力應用提供支撐。
“十五五”規劃建言:三大路徑實現“以網強算”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國發展加速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黃群慧提出三大路徑實現“以網強算”:
一是加強頂層規劃與統籌部署。算力與網絡具有強協同性,單一環節滯後將拖累整體效能。他建議在“十五五”規劃中設立算網融合專項,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二是推動網絡基礎設施升級,構建與算力基礎設施相匹配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全光交換無阻塞智算中心,實現算力節點間微秒級時延;接入層方面,擴大5G、千兆光網在園區、工廠的覆蓋深度,降低終端“入算”門檻;此外,還應加快6G、萬兆光網研發,搶佔下一代網絡技術制高點。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推動智算網絡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他建議由中國信通院、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等部門牽頭制定算力網絡行業標準,並逐步推動形成行業事實標準。同時,建議國家科技計劃加大對算網融合技術的支持,鼓勵運營商、雲服務商組建創新聯盟,突破分佈式算力調度、異構資源管理等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