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這裡的果蔬何以能“南來北往”?——山東萊蕪發展智慧農業一線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2 09:50:14
來源:新華社

新春走基層|這裡的果蔬何以能“南來北往”?——山東萊蕪發展智慧農業一線見聞

字體:

  “一個多月前,我們採用水培技術種植的奶白菜、油麥菜、苦菊等12項農産品獲得‘灣區認證證書’,濟南的蔬菜也能便捷通行粵港澳大灣區了。”儘管一輪寒潮剛過,但在濟南萊蕪區的山東艾綠吉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溫室大棚內,生菜、油菜、奶白菜等十幾種蔬菜生機盎然。公司負責人董立新對記者説:“這是濟南市首次有企業獲此證書,公司近期蔬菜銷量激增,快忙不過來了。”

  山東艾綠吉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棚內,採用水培技術種植的蔬菜。新華社記者邵魯文 攝

  “一張認證書,使得很多南方省份的知名商超紛紛拋來合作的橄欖枝。”董立新説,自從使用自動水培溫室技術後,綠葉蔬菜不受天氣影響,生長周期縮短、産量提升,蔬菜供應實現四季不斷。“現在既賣北方,也供南方。”

  記者看到,除了水培技術,艾綠吉泰農業在蔬菜種植中使用了多項科技手段,進一步提升了種植效率。例如,通過智能水質凈化系統,實現了水和營養液的循環利用,一畝蔬菜用水量是傳統大棚的十分之一。

  在濟南萊蕪區,智慧農業模式使得果蔬種植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南來北往”。記者在楊莊鎮的濟南科百智慧農業産業園內看到,工作人員正忙着監測蓮霧、檸檬、木瓜等生長狀況。這些南方水果,為何能在萊蕪區大面積種植?用濟南科百數字農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偉的話來説,是因為“這裡的水果會説話”。

  濟南科百智慧農業産業園內的溫室大棚。新華社記者邵魯文 攝

  “園區內鋪設有氣象傳感器、土壤傳感器、植物生理傳感器,實時採集和監測空氣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pH值、葉面溫濕度等信息。有了這些,作物可以隨時‘表達’對肥料、水等的需求。”宋偉説,以遍佈園區的各類傳感器所收集的海量數據為底座,打造形成集環境監測、信息傳輸、指令控制等功能於一體的農業物聯網,實現對作物生長各環節的高效管理,這讓“南果北種”不再遙不可及。

  “北方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果實積累營養、提升甜度。”科百智慧農業産業園農藝師曹耀鵬説,通過合理使用自動化溫濕度調節技術,部分品種還能實現錯峰上市,受到消費者歡迎。

  濟南科百智慧農業産業園的智慧中控大屏。新華社記者邵魯文 攝

  “有智慧農業加持,農人們不再靠天吃飯。”楊莊鎮副鎮長殷秀娟説,萊蕪區地處濟南東南部,是傳統農業區,農産品出口額佔全市的比重超過七成。僅楊莊鎮就建起12家農業龍頭企業,農産品年出口創匯穩定在20億元左右。

  萊蕪區今年提出,將大力發展數字農業,促進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農業生産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5%。

  “我們已成功打造以楊莊鎮為核心的智慧農業特色小鎮,創建了9個智慧農業應用示範基地。”萊蕪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青説,南方果蔬北方種,未來智慧農業將繼續助推萊蕪向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前進。(記者楊守勇、邵魯文)

【糾錯】 【責任編輯: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