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特定微生物經過發酵後可獲得蛋白肉原料;通過育種有可能讓一尾鱘魚身體的30%都産“魚子醬”;用“剪刀”直接編輯修改作物基因以提高産量……10日至12日,來自全球農業科研、教育、企業界的近800名代表相聚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畔,參加2024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圍繞“氣候變化與農食系統轉型”展開討論。
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西澳大學農業研究院院長卡丹博特·西迪克在會上&&,氣候變化使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不少嘉賓認為,全球農業發展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科技創新成為糧食生産的關鍵驅動力。
“替代”是解決糧食危機的重要思路。前聯合國秘書長食物安全特使大衛·納巴羅説,全球大量人口的蛋白質攝入水平偏低,替代蛋白研發人員應該想辦法掀起一場食物革命,提高人類蛋白質攝入水平。
本次大會提供的菜品中,大量使用了蘇陀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植物肉。“這種肉可以煎炒烹炸,原料只有蛋白質和水,更健康,口感也更好。”蘇陀科技創始團隊成員康定榮説。
解決糧食危機的另一個思路是提高産量。當前,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動基因編輯等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通過縮短育種周期快速提升産量,把握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中國農業大學賴錦盛教授團隊經過8年研發,開發出4個基因編輯底層技術——核酸酶Cas蛋白(Cas12i,Cas12j,Casδ和 Casσ)。
“這種蛋白能夠精準剪切生物體遺傳物質DNA。當特定基因被‘剪斷’後,細胞會修復斷口並産生變異,讓自身作物的一些不利基因失活,培育出高産、優質、抗病的品種。”賴錦盛説。
除了主糧,蔬菜水果等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也關係着人民群眾的“菜籃子”。
近年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溫常龍等科研人員自主研發多項高通量分子育種體系,打破了制約我國蔬菜種質創新的瓶頸。“京葫”系列西葫蘆、“京美”系列西瓜等贏得市場認可。
科技創新推動人類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製作魚子醬的鱘魚籽素有食品“黑珍珠”之稱。2005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水産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胡紅霞團隊,通過剖腹産手術突破了鱘魚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目前已實現鱘魚苗種一年四季“訂單式”生産。
“鱘魚苗種從進口的5元一尾降低到國産的不足0.5元一尾,助力豐富百姓‘菜籃子’。”胡紅霞説。
不少嘉賓認為,這次大會提供了全球農業交流合作的良機,有助於打造農食系統新質生産力,為全球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全球農業治理體系創新與農食系統轉型。(記者丁靜、余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