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趙海軍)在2024太陽島企業家年會“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論壇暨人工智能百人圓桌會”的主題演講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胡堅波以《全球及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及趨勢》為題,深入剖析了當前全球及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動態與未來趨勢。
全球:投資熱度持續高漲
胡堅波首先概述了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軌跡。他認為,人工智能正步入大模型時代,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徵是規模可擴展性強、能夠適應多種任務以及能力的可塑性。自2000年前以符號主義為主的階段,到2000年後以連接主義為主導的機器學習時代,再到2017年大模型時代的開啟,人工智能的能力不斷躍升。特別是隨着ChatGTP等通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發布,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大模型階段,人工智能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其規模可擴展性意味着參數量、計算量和訓練數據量的增加將直接提升模型的能力;多任務適應性則使一個模型能夠同時處理多種任務和多個模態;而能力的可塑性則允許通過微調模型來快速學習行業知識,解決行業痛點。目前,大模型已在語言、自動駕駛、機器人、視頻生成、氣象和生化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展現出向新範式轉變的趨勢。
從投資角度看,儘管全球整體行業的融資規模在下降,但人工智能領域的融資佔比卻保持穩健增長,特別是在大模型領域,投資熱度持續高漲。這充分表明投資界對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高度認可與期待。
中國:提供廣闊的空間
胡堅波隨後介紹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他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從“十三五”期間首次將人工智能寫入綱要,到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通用化和行業化人工智能開放&&建設,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擁有龐大的數字規模和市場需求,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5萬億元,工業領域已建成近萬家數字車間或智能工廠,數據産量達到8.1ZB。這些有利條件為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在應用方面,中國大模型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消費領域,大模型用戶數量約2億,主要用於辦公、文件生成和對話等場景,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企業側,通過中國人工智能産業聯盟的案例甄選,發現科學、軟體工程、公共服務、工業、醫藥等領域均有大量企業基於大模型進行創新實踐。
未來:深度融合與發展
胡堅波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進行了展望。他認為,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的奇點正在加速臨近,大模型+大算力+大數據將成為主導路線。同時,專用小模型與行業場景的深度融合也將成為重要趨勢。未來,人工智能將更加注重與真實世界的交互、人機與環境的協同以及自主進化能力的發展。
此外,胡堅波還強調了人工智能向善的重要性。他介紹,中國已成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旨在與金磚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合作,共同把握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推動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與規範發展。
胡堅波介紹了中國信通院在人工智能領域所做的建設工作。包括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所、建設&&、技術、行業、治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依託四部委成立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發展聯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