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筆跡AI識別技術讓書寫“有跡可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4 16:50:21
來源:新華網

數字筆跡AI識別技術讓書寫“有跡可循”

字體:

近日,重慶親筆簽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樂琴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筆跡是每個人的數字化身份。數字筆跡AI識別技術,在數字經濟交易場景中均可使用,筆跡或將成為數字世界的第二身份證。手寫簽名是身份和意願的合一印證,數字筆跡將成為確權和授權的關鍵技術。

AI煥新“簽字畫押”傳統

吳樂琴表示,親筆簽數字科技在研發和創新上持續發力,不斷升維技術壁壘。

“簽字畫押”一直是確認行為並留下證據的重要方式,通過手寫簽名承擔契約責任和義務,是全球商業社會的普遍共識。數字筆跡承襲“簽字畫押”的傳統,順應全球商業與法律范疇中意願確認的共識。

有別于一般的簽名圖片,數字筆跡以數據包的形式,記錄提取了簽署過程中的筆畫、筆序、壓力、速度等100多項動態生物特徵值。將紙質簽署的痕跡資訊,升級為數字資訊。

同時,通過AI識別演算法實現簽署筆跡的正向比對和反向比對,有效鑒別簽署人身份的同時,兼具意願表達的合一印證。

正向比對,是指將自己的筆跡與原有筆樣模型進行比對,識別到是本人簽署。反向比對,是指被他人惡意模倣時,識別出不是本人簽署。目前,在保證不誤識的情況下(即避免他人代簽),採用標準閾值時,識別通過率可以達到95%以上,隨機倣寫攻擊識別率大于99%,比對速度大概通常在秒級完成。

除了中文,還支援英文、西班牙文等其他語種的筆跡比對。公司曾參與由國際文檔分析與識別學術機構ICDAR主辦、西班牙馬德裏大學承辦的國際權威賽事2021SVC-onGoing大賽,斬獲六項第一,技術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數字筆跡,每個人的“第二身份證”

“雖然一個人寫不出相同的兩個字,但每個人在簽名時會有一個共通性。”在談到看似科幻的“以字識人”如何成為現實時,吳樂琴解釋道,“每個人書寫習慣的共通性不同,這是演算法模型根據筆跡識別簽署人身份的基礎。”

人眼辨別兩個字是否相像,看得是一撇一捺的形態,但這些資訊只達到數字筆跡能提取到的生物特徵值數據的20%。其他諸如運筆的速度、力度,持筆的角速度等無法被控制的肌肉習慣,是人眼無法判斷的。即使是最擅長臨摹的書法家,如果刻意模倣他人簽名,僅速度一項就幾乎難以匹配上。數字筆跡AI演算法模型通過捕捉這些無法隱藏的習慣特徵,從而進行識別判定簽署人身份。

“在數字世界,筆跡是更為安全的身份驗證方式。”吳樂琴表示。人臉、指紋等屬于靜態生物特徵,易被模倣和復制,指紋膜造假、AI換臉詐騙等案件時有發生。而筆跡是動態生物特徵,具備隨時可改的安全特性。簽字行為是“主動”行為,是簽字人的主觀表達,在體現真實意願的同時,又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隱私的暴露,更加隱蔽和安全。

謀“新”提“質”激發新質生産力

“數字筆跡本身就是具有顛覆性、前沿性、創新性的新質生産力技術,將作為數字交易中確權和授權的底層基礎技術,在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吳樂琴表示。

數字筆跡具備司法效力,使得基于數字筆跡的交易數據有充足的證據力支撐,從業務最前端解決了去紙化難題,實現線上和線下的全面融合,達到業務流、數據流、證據流的三流合一,實現跨平臺、跨係統、跨區域的互通互認。

同時,數字筆跡還可實現電子檔案單套制技術。以數字筆跡簽署和電子印章為節點,從業務源頭去紙、全程電子化流轉、到單套制電子檔案歸檔,形成全程數字化證據鏈閉環,有別于傳統的影像化方式實現數字建檔。

此外,數字筆跡可以助力實現去密碼化發展。筆跡是我們的行為密碼,很難被他人模倣,即使被人看到書寫過程也看不到背後的隱蔽性資訊。

作為改變傳統行業生産和管理模式的數字技術應用,數字筆跡AI識別技術已在公檢法司、政務、金融、醫療等全國多領域廣泛應用,切實解決多方面流程問題,成為數字時代確權和授權的底層關鍵技術、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實踐。數字筆跡AI識別融合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正在為行業帶來全新的業務模式升級,為數字經濟的全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糾錯】 【責任編輯:宮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