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電氣中國研究院院長胡曉日前接受新華網《對話領軍者》欄目訪談時&&,當下,發展新質生産力正成為全社會向前發展的需求,創新也從 “加分項”變為“必答題”。胡曉把施耐德電氣的創新策略描述為“3+1”:即依託“中國中心”戰略,融合數字化、自動化、電氣化三大技術創新賦能産業發展,進而形成新質生産力。
圖為施耐德電氣中國研究院院長胡曉
數字化創新,是推進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血液
數字化浪潮席捲而來,深刻顛覆和重構着産業形態,數字化技術創新就是其中的關鍵變量。
施耐德電氣致力於推動數字化轉型,持續加大對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研發和投入。胡曉&&,創新的數字化技術不僅能帶動一系列新興戰略性産業的發展,還善於在各個傳統領域實現跨界的交叉與融合,不斷催生新要素、新産業、新模式,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施耐德電氣的角色既是數字化轉型的踐行者,也是賦能者。
作為踐行者,施耐德電氣通過部署於自身的數字化技術,現已在中國建成1家端到端燈塔工廠、1家發展中的燈塔工廠,以及多達18家智能工廠和智能物流中心;作為賦能者,施耐德電氣一直見長於通過融合能源與自動化的數字化技術,幫助企業在提高生産穩定性的同時提高能源效率。
自動化創新,為新質生産力培育創造有利條件
自動化技術的創新舞&,同樣是新質生産力持續發展、不斷突破局限的重要“陣地”。深諳行業用戶自動化應用痛點的施耐德電氣,把目光精準投射在了由軟體定義的開放自動化領域,並開始持續發力。之所以錨定這一領域的自動化創新,胡曉&&,伴隨IT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滲透和優勢發展,缺乏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專有自動化系統、單一廠商軟硬體深度捆綁的傳統模式已經“疲態盡顯”,要進一步促進生産力的解放,勢必要打破原有的技術融合壁壘。
創新一旦找到錨點就可以舉重若輕。在推動自動化系統走向“開放”的道路上,施耐德電氣軟體定義的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基於IEC61499國際標準,可以通過軟硬體解耦,打破現有系統限制,實現IT/OT的真正融合,最終實現工程設計與運營管理的效率提升,為産業發展帶來更大的創造力和生産力。
以專注冷鏈物流和倉儲的高新技術企業京科倫為例。借助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該企業對輸送線、移栽機、堆垛機等對象進行模塊化封裝與復用,在冷庫建設項目中實現了自動化程序的標準化和一致性,使得應用程序開發時間縮短了60%,與IT接口方面的工作量節約開發時間約80%。開放的自動化&&助力京科倫實現IT/OT的真正融合,打造了自動化程度高、智能化的立體冷庫——長春智慧冷鏈物流産業園。
電氣化創新,讓新質生産力釋放新動能
作為推動能源結構轉型、電力需求側管理及優化的重要途徑,電氣化技術的創新同樣能夠讓新質生産力這一“綠色生産力”釋放新動能,是産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力量。施耐德電氣正在通過電氣化創新,積極響應國家的“雙碳”目標,並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助力。
“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不僅為能源轉型加速創造了條件,也讓進一步挖掘用電側的調節潛力成為可能,這無疑為電氣化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施耐德電氣針對這些需求,正充分利用創新軟體和微電網等解決方案,推動各行各業的低碳綠色轉型。”
例如,施耐德電氣攜手合作夥伴為傅雷圖書館實現凈零碳提供了關鍵保障,通過引入微電網解決方案,實現對建築內光伏、儲能、充電樁與其他用能設備的有序管理和智能化管控升級。在施耐德電氣賦能下,傅雷圖書館光伏自消納率達到88%,建築新能源滲透率約67%,減少約70%的二氧化碳排放,獲評全球LEED凈零碳認證圖書館,為區域內雙碳建設樹立了參考典範。
戰略+1,本地化布局為企業推進新質生産力提供創新性指導
“今天,市場和技術都在快速變化,創新必須做到更加有的放矢、敏捷快速。持續培育本土的創新力量,使得施耐德電氣可以緊貼最鮮活的行業脈動,不斷創造出深度結合本土行業實際的創新成果,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變化。”胡曉&&。
施耐德電氣進入中國37年以來,持續加大在華投入,不斷強化“中國中心”建設,而“中國中心”也成為了施耐德電氣“3+1”創新體系中,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那個“1”。據胡曉介紹,在“中國中心”的理念下,中國不僅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還是其中唯一一個擁有全業務線的研發基地。兩千多名工程師分佈在北京、上海、無錫、西安和深圳的五個研發中心,形成了一張立足中國、輻射全球的研發創新網絡,並不斷向中國乃至全球市場持續輸出創新成果。
胡曉&&,一家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在創新研發上的成長與積澱,中國市場龐大的體量和多元化需求,恰恰為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土壤。而國際化企業在華深入踐行本土化戰略的價值,也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越發凸顯。
面向未來,施耐德電氣將進一步深耕本土市場,持續鞏固和加強“3+1”創新帶來的優勢,通過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助力各行各業推動數字化和綠色低碳雙轉型,不斷描繪更美好的未來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