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展示(湖北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21 16:41:23
來源:國家公共文化雲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展示(湖北省)

字體:

newsImg/2f26bc6fd34143818b95a1eb6fef91f7.jpeg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圍繞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強“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管理,推動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特色民間文化藝術品牌,推出若干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典型範例,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日前,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關於開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徵集活動的通知》,經各省推薦和專家評議,確定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名單,共有91個典型案例入選。

  這些案例在創新規劃、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打造特色服務空間,積極開展陣地服務,帶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及數字技術,吸引群眾積極參與;推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成果轉化,實現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具有典型示範效應。

  為了加強典型案例的宣傳推廣,國家公共文化雲將推出系列典型案例,陸續對各個典型案例進行宣傳展示。

  今天為您展示的是來自湖北省的3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典型案例。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

  民間藝術點亮鄉村,民俗文化助燃紅色旅游

  近年來,紅安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緊扣“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要求,以弘揚“紅安繡活”“紅安大布傳統手工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項目為載體,發揮紅色人文優勢,做實“紅色旅游+”文章,真正把紅色歷史優勢轉化為推動紅色旅游、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勝勢,在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民間藝術點亮鄉村 民俗文化助燃紅色旅游”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縣委縣政府相繼&&了《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工作方案》《民間工藝傳承人計劃》等系列政策。有針對性的對紅安繡活、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項目進行保護、挖掘、傳承、發展。編排了一大批紅色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成立“紅色文藝輕騎兵”宣講團、“小小紅色講解員”宣講隊,建立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大宣講格局。組織舉辦“民間刺繡大獎賽”“大布織錦技能大賽”等活動。加強對紅安紅色歷史、紅色文化及紅安精神專題研究,開展文化尋根、文化正名工作。

newsImg/8dcd554310bf49c0905c0bbdf56da5c0.jpeg

  newsImg/e30283b19d6b4d3eb1d85e6ce0b959b7.jpeg

  newsImg/8765c2ddec154984aac976fc454bfcff.jpeg

  newsImg/07da9306f7a7465a8c7da0b7eda1b263.jpeg

  湖北省咸寧市赤壁市趙李橋鎮

  復興萬里茶道重鎮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赤壁市趙李橋鎮位於湖北省東南部,現有面積124.7 平方公里,轄9個村、3個社區,總人口3.7萬人,是我國青磚茶、米磚茶的原産地,中歐萬里茶道的六個起點之一。其茶葉種植加工始於漢晉,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明清時期的趙李橋鎮羊樓洞,聚集了200多家茶莊,常住人口達4萬人,成為國際茶葉貿易名鎮。1843年,世界上第一塊青磚茶在羊樓洞問世。1861年以後,青磚茶由漢口轉口外銷,成為河西走廊、蒙古、俄羅斯等中歐萬里茶道沿線牧民生活必需品。1993年“川”字牌磚茶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2010年趙李橋鎮羊樓洞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4年赤壁市黑茶製作技藝(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2014年羊樓洞被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2015年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赤壁市“萬里茶道源頭”稱號,授予趙李橋鎮“世界茶業第一古鎮”稱號;湖北省文化廳分別授予趙李橋茶廠為湖北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省級非遺傳承基地。2019年羊樓洞古鎮榮獲“中國人氣文旅小鎮獎”。

newsImg/034e83eb6f9a404389385746efe67c8d.jpeg

  newsImg/dd379ae11cb2409594f2e4ab0d53b7d7.jpeg

  newsImg/baf824cebfe14e8a8851423039abd0b5.jpeg

  newsImg/a3799f486b6445908f882187339018bd.png

  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百福司鎮

  土家族擺手舞

  土家族擺手舞,流傳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發源於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村,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舞蹈動作粗獷健美,擺姿流暢自如、穩健大方。擺手舞以狩獵、農事、軍事和社會生活為主要表現內容,表演中歌、樂、舞渾然一體,間有鑼鼓伴奏和擺手歌穿唱。擺手舞在土家語中叫“舍巴”、“舍巴日”、“舍巴格癡”或“舍巴巴”,其意為敬神跳,漢語叫跳擺手,流傳於酉水流域土家族的一種傳統舞蹈,通常土家族跳擺手舞的地方叫做擺手堂,至今已有1200多年文化歷史,百福司鎮也因土家族擺手舞獲評2007—2008年度、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同時,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民委、省民委組織開展了對擺手舞的調查研究,授予舍米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的稱號。

newsImg/9a2cb4a36f3d4824b023a999078aca63.jpeg

  newsImg/02a0032636f949d987d80247e0715298.jpeg

  newsImg/2a4477de6f384b0b8ad578eca474d317.jpeg

  newsImg/8e9acd365e544e76b34c7eac8259d77c.jpeg

【糾錯】 【責任編輯:宮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