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充滿力量;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帶給人強烈的震撼和享受。它就是陜北高原上震天撼地的安塞腰鼓。
今日線上U課,一起進入由陜西省文化館提供的非遺小課堂——安塞腰鼓,跟隨老師同歡和劉玉,一同感受“天下第一鼓”的魅力吧。
老師風采
同歡(左) 劉玉(右)
同歡:陜西省文化館數字部幹部,主要負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記錄工程4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記錄工程21項,以及陜西省文化館數字資源建設工作。
劉玉:陜西省文化館數字部幹部,初級職稱,主要負責陜西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全民藝術普及之學才藝及訂場館板塊資源建設並協助省內基層全民藝術普及等工作。pagebreak
安塞區位於陜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鄂爾多斯盆地邊緣,古時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
腰鼓,在秦、漢時期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着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着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安塞腰鼓源於軍營,根在民間。以其獨特風格、豪邁粗獷、剛勁奔放、氣勢磅礡而聞名天下,被認為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的民間舞蹈之一。
在安塞,幾乎村村有腰鼓隊,家家有鼓手。1996年,安塞區被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安塞腰鼓有機地糅合了秧歌和武術動作,充分表現了黃土地人民憨厚樸實、悍勇威武而又開朗樂觀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場地限制,也不受人員多少制約。大路上、廣場裏、舞&&均可表演,可一人單打,可雙人對打,也可幾十人乃至幾百人群打。單打者騰躍旋跨,時如蜻蜓點水,時如春燕銜泥,時如烈馬奔騰,時如猛虎顯威;群打時則能變幻出多種美妙的圖案。
安塞腰鼓主要分為路鼓和場地鼓。路鼓是腰鼓的一種表演形式,主要是指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場地鼓主要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有以下五個特點:
搖頭晃腦有股“能勁”:舞者擊鼓時會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將內在情感與外在動律有機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揮槌有股“狠勁”:舞者揮槌擊鼓有一股“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挺拔渾厚中不失細膩。
踢腿有股“蠻勁”: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蠻勁”。
轉身有股“猛勁”: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這一套動作需要行雲流水,很通暢。
跳躍有股“虎勁”:表演隨着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複雜的踢、踏、跳、躍,需要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顯現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安塞腰鼓是根植於黃土地的藝術。千百年來,無論安塞腰鼓隨時代變遷有了怎樣的新內涵,自強不息、樂觀向上、奮力拼搏的腰鼓精神始終如一。看!那些頭係白羊肚手巾、腰扎紅腰帶的人們在敲打腰鼓縱情跳躍,鼓聲咆哮、紅綢飛舞、黃土蕩天、氣勢磅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