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千余項重點項目和重大任務落地
北京成為全球創新網絡關鍵樞紐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大幅提升,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網絡關鍵樞紐,取得重要進展和豐碩成果。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首都“十四五”規劃高質量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果。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創新城市前列;連續8年蟬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榜首;獨角獸企業數量連續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張繼紅介紹,“十四五”期間,本市已累計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105項重點項目和重大任務落地。
2024年,北京高技術産業增加值1.49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56.9%。目前,本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科技服務業3個萬億級産業集群,以及智能製造與裝備、人工智能等7個千億級産業集群,重點培育商業航天、生物製造等23個未來産業。
在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的過程中,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覆蓋科研全流程的人工智能科研&&等重大原創成果誕生,豆包、智譜等標杆模型性能穩居全球第一梯隊。目前,北京已累計備案上線大模型159款,數量持續領跑全國。
北京醫藥健康協同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滾動實施,創新醫療器械、人工智能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全國第一,腹腔內窺鏡單孔手術系統、高場強磁共振兼容腦起搏器等全球首創産品將服務廣大患者。在商業航天領域,北京已形成運載火箭、衛星製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産業鏈。
“十四五”期間,中關村先行先試24項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這片科技改革“試驗田”正在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引擎。中關村以不到4%的土地,貢獻了本市約三分之一的地區生産總值。“三城一區”集中了本市近三成的企業和六成的研發人員、研發經費,是本市創新資源集聚度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其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成為全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最密集的區域之一,依託這些科技設施的技術優勢,一批高成長型科技企業得到孵化,已累計服務成果轉化項目187個。
“在北京這片創新熱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業誕生。”張繼紅&&,這個數據展現了本市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一體推進的成效。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對有創業意願的人才,本市建設的30家標杆孵化器,以超前模式與專業能力重塑科技企業孵化生態。《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25》顯示,在全球40個領先創業生態系統中,北京位列亞洲首位、全球前列。
張繼紅&&,展望“十五五”,本市將錨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依託北京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機制,加快建設全球重要科學策源地、未來産業引領地、開放創新核心樞紐,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力爭産出更多世界級原創成果,培育更多科技領軍企業,打造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先行區、示範區,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北京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