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産涵養城市文明之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3 09:10:55
來源:北京日報

文化遺産涵養城市文明之風

字體:

  曾經,在許多人的印象裏,“非遺”這兩個字,似乎總與“老氣”挂鉤:泛黃的古籍、陳列的古董、只有上了歲數的人感興趣的傳統技藝……然而,這些年,非遺突然“活”起來,“火”出圈。從北京烤肉等傳統技藝,到兔兒爺等文創産品,再到製作簪花、漆扇等互動體驗,非遺成為年輕人社交打卡的新寵。

  城市文明之魂深植於文化根脈之中。享譽中外的萬里長城、北京中軸線、三山五園、大運河,1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3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璀璨的文化遺産,不僅是北京獨特的人文標識,更承載着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

  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文化遺産守護與城市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文化遺産融入城市空間和市民生活,滋養了城市的精氣神,城市文明又助推文化遺産保護,形成美妙的“雙向奔赴”。

  在生活中與非遺“不期而遇”

  如今,在北京鐘鼓樓,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市民游客來這裡不光拍照打卡,還主動和廣場上的社區居民一起踢毽子、舞彩綢。這是城市文明的一景,也是文化遺産融入日常生活的直觀體現。

  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精氣神的集中體現,對激活城市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中軸線申遺以來,沿線15處遺産點及周邊街區環境持續改善,部分古建活化利用,文化遺産涵養着城市文明氣質。

  “什麼面不能吃,還被保存了100年?面人能保存多久?幹嘛用面去捏人?”短視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95後”郎佳子彧的視頻,生動風趣、接地氣兒。他還把自己的面人郎作品創作過程在網上展現,傳播非遺技藝,收穫了200多萬粉絲。

  在一些公園景區、商場園區,市民游客也經常與非遺不期而遇,優秀非遺文化逐漸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創作新方向。

  推開豐台區張儀村路227號院7號樓的大門,一座建築面積2700余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體驗中心,集展陳、體驗、教育於一體。在周末開放的非遺體驗日,游客會在現場跟隨傳承人深度參與扎染、彩繪臉譜、彩繪風箏、絨花製作、螺鈿、料器髮簪、古法香牌、茶道品鑒等十余項非遺項目的互動教學。

  朝陽區讓非遺項目持續走進北京SKP、三里屯太古裏、藍色港灣等時尚購物中心,郎園Station、懋隆等園區,非遺市集成為市民假日出行的新場景與目的地。步履匆匆之間,非遺就在你我身邊。

  還有的游客在山水間探尋非遺寶藏。在密雲區,從窗欞貼花到床頭挂畫,北京宿家剪紙傳承人將農宅改造成了非遺主題民宿,金氏風箏傳承人推出特色體驗活動,讓游客在親手繪製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文化遺産從古建築、手工技藝中一步步走來,成為可感、可觸、可參與的活態存在,真正融入城市的呼吸和百姓生活。北京越來越注重發揮文化遺産在提供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在打造更多的文化地標和創意項目,吸引更多人特別是青年人參與,讓市民游客感受文化遺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

  文化遺産地變身文明實踐點

  “您知道大運河申遺北京通州段是哪兩段嗎?北運河還稱什麼?其北端在哪兒?”在大運河畔的燃燈塔下,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理事賈長寬拋出問題,帶領市民開啟一場對運河文化的深度探尋。賈長寬引領大家回溯到2014年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的重要時刻,着重講解了北京通州段兩段河道的關鍵意義,介紹了元代通惠河的水利智慧,以及北運河的別稱、起止點等知識。

  這是通州區打造的特色沉浸式文明實踐宣講陣地——大運河文化講習所的一場常態化活動。三廟一塔景區是大運河畔的文化地標,大運河文化講習所以此為基,打造沉浸式陣地“聚人氣”,讓群眾邊觀古跡風物、邊聽運河故事。

  文化遺産地承載着文化、見證着歷史、蘊藏着智慧,不僅是城市文明的縮影,更以其獨特的方式參與融入城市文明建設。本市各區注重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用,推動更多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産地成為文明實踐點,讓市民群眾保護傳承文化遺産的意識轉化為踐行城市文明的實際行動。

  豐台區着力打造兼具遺産文化特色的文明實踐陣地。王佐鎮將修繕後的西莊店西廟劃分為三大功能區:正殿改造為黨員活動中心,東殿建設成鄉村圖書館,配備電子閱覽區,西殿改造為“黨建+文化+休閒”的複合型文化空間,實現了“一院多用”。北宮鎮福生寺被打造為“福生書苑”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設文化課程,組織村民議事、志願服務、文藝演出等活動,實現了文化遺産保護與基層治理、群眾需求的同頻共振。

  這個暑期,東城區首次探索文明實踐夜間模式。“文明實踐研習社”首場活動在擁有400多年歷史的顏料會館拉開帷幕,此後20余場特色活動都於晚間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舉行,為上班族提供了下班後的“充電驛站”。

  更多市民成為志願守護者

  文化遺産的守護,總能看到廣大市民的身影。在推進文明城區創建中,北京充分發揮文明創建群眾性優勢,將群眾參與變成守護文化遺産的最大增量,讓古老文化遺産在新時代城市文明建設中煥發奪目光彩。

  “打小兒就能看見的東西不能讓它在我們這輩兒沒了!”耄耋老人梅景田40多年如一日巡護長城。在他的帶動下,一代代石峽人,接力傳承,用腳步丈量長城,用實際行動守護着這座無價之寶。這其中,包括延慶區長城小站文化傳播中心志願者,他們每年與長城保護員一起巡查長城及附屬文物,進行GPS定位、拍照、上傳文物本體照片,為長城文物安全狀態提供可靠數據。文化傳播中心的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長城小站”——一個由長城愛好者與長城志願者自發組建並運營的公益性網站。如今,該團隊在志願北京等&&在冊志願者已經超過3000人,守護長城的志願服務從線上延伸到了線下。

  京西古道上,活躍着一支志願服務團體——京西山水古道清山誌願隊。十多年來,他們累計志願服務時長超過12萬小時,行走2萬多公里,清理沿線垃圾。為了保護古道蹄窩,他們自費設立保護蹄窩溫馨提示牌,提醒游客保護古道古跡;為了宣傳古道文化,他們設立了顯著的玉河古道蹄窩簡介;為了防止汽車以及摩托車碾軋古道,志願者身背沙子、水泥和水等工具和材料,負重6公里前往玉河古道安裝擋車樁,並在蹄窩安裝太陽能語音提示器,提醒游客路過時收起登山杖,以免破壞蹄窩。

  圍繞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全市涌現出豐富多彩的宣講活動、志願項目,一批批熱心市民、志願者正以主人翁意識,傾心守護身邊的文化遺産,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市民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城市文明之風。

【糾錯】 【責任編輯: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