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通過推行養老服務合同網簽,從源頭上治理“亂收費”。7月14日,記者從全國養老服務監管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北京市已累計網簽養老服務合同近6萬份,基本實現了在院老年人的全覆蓋。
“我們設有103個房間,可容納大約155位老年人入住,老年人入住時通過網簽合同,可對所有的服務內容一覽無余。”位於東城區和平裏街道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剛開始試運營,就吸引了不少社區老人前來參觀。
為了幫老年人守好“錢袋子”,北京市於去年3月在全國率先推行養老服務制式合同網簽制度。制式合同明確約定了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監管機構的權利義務,規定了養老機構預付資金限額,同時通過增設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保證金專管賬戶、保證金查詢方式等,有效防範大額預付費、非法集資等風險,避免了“霸王條款”對老年人權益的損害。截至今年6月,全市已累計網簽合同5.9萬份,基本實現了在院老年人的全覆蓋。
“網簽合同還要求養老機構每月將等額票據上傳至信息管理系統,形成管理閉環;要求養老機構上傳房屋産權證或租賃協議,避免因租期短於合同服務期導致老年人利益受損。”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養老服務合同網簽不僅節約了養老機構的資源和成本,還便於老人及家屬全面熟悉、了解標準示範文本內容,有力地維護了各方合法權益。
在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每個托養床位旁都擺放着一塊智能屏幕。“這是一台智慧照護終端。”工作人員拿起托養老年人的身份卡一刷,這位老人的個人信息、照護計劃頓時在屏幕上顯示出來。
針對失能照護服務過程中追溯難、評價難等問題,市民政局依託北京市養老服務網開發智慧照護系統,在全市500余家養老機構統一配備1.2萬套智慧照護終端設備,引導護理人員根據照護計劃開展服務。通過智慧照護系統,終端機採集的數據可實時同步至北京養老服務網,確保養老機構履行服務協議,保質保量地向老年人提供服務,避免提供“虛假服務”。
據了解,依託這套系統,行業主管部門、機構管理人員和老年人家屬可以實時調閱服務情況。同時,民政部門還推出了安全檢查小程序,形成養老機構“健康度”指標,讓入住老人安心。截至6月底,已有10700家次機構依託安全小程序完成自查整改月報,自查並整改風險隱患92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