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下午,由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産業促進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聯合指導,朗盛投資集團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25健康中國·思南對話——生物醫藥科技轉化共享國際大市場投資沙龍”在上海思南沙龍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匯聚了來自醫藥企業、投資機構、科研院所等領域的近百位嘉賓,圍繞中國創新藥國際化、立項策略、資本賦能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度探討,兩大路演分會場中展示多項前沿醫療科技成果。
思南沙龍
聚焦國際化、立項與投資策略
朗盛投資集團董事長 平凡
朗盛投資集團董事長平凡&&,“生物醫藥沒有産品,就沒有現金流,只能持續靠資本輸血。研發取得一些里程碑節點,才有對外授權(License-out)的可能,創新藥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午的投資論壇是生物醫藥轉化環節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夠持續的為生物醫藥創新轉化搭建好&&也是我們的榮幸。”
美年健康董事長 俞熔
美年健康董事長俞熔&&,兩周前與國際醫藥巨頭閉門會談,對方判斷“未來5-10年中國創新藥不會減速,只會更快”。三大底氣——高質量人才梯隊、AI賦能、制度紅利——已讓中國成為國際牌桌上“不可忽視的變量”。俞熔提醒,除了出海,國內“預防+慢病管理”正形成“超級供應鏈”,“前端海量篩查流量+頭部科學家+支付方”三位一體,將撐起比治療端更大的增量市場。
燁輝醫藥創始人 華燁
燁輝醫藥創始人華燁結合自身創業與退出經驗,分享了創新藥立項的“四項基本原則”:臨床價值、開發成功率、競爭優勢與商業化性價比。他強調,Biotech公司應聚焦“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善用“突破性療法”等政策通道,避免在擁擠賽道中與巨頭硬碰硬。燁輝醫藥通過精準立項與高效執行,成功將兩款産品先後授權給賽諾菲,實現公司階段性退出,成為行業典型案例。
國泰海通政策和産業研究院院長助理 丁丹
國泰海通政策和産業研究院院長助理丁丹在《中國創新藥國際化漸入佳境》報告中指出,中國創新藥出海已從“個案突破”走向“系統性輸出”。她通過數據展示,2024年中國License-out交易中早期研發項目佔比已達64%,國産PD-1、ADC、雙抗等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屢獲大額授權。丁丹強調,License-out已成為生物醫藥的常態。“懂研發的不一定懂銷售,整個價值鏈很長,企業應發揮自身優勢,合縱連橫,這對創新藥來説是一種優勢。”她指出,中國在“科學家與工程師紅利”、臨床資源(醫生、床位、PI成熟度)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為國際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朗盛投資合夥人 李佳
朗盛投資合夥人李佳在《一級市場投資——該怎麼辦》演講中,回顧了行業從“狂熱融資”到“現金流不足18個月”的周期變遷。她指出,當前投資邏輯正回歸“患者價值、産業本質與全球協同”,並呼籲投資人“以終為始”,支持具備臨床差異化和全球競爭力的企業,而非追逐短期風口。
激蕩思想,共探産業未來路徑
沙龍的圓桌對話環節匯聚了來自一線投資機構與標杆企業的資深從業者,兩場討論分別從“微觀決策”與“宏觀生態”的視角,深入剖析了生物醫藥領域的現狀與未來。
出海、紅海與藍海,在第一場以“面向大海,你會怎麼辦?”為主題的圓桌中,王莉作為科創板重啟後首個過會生物醫藥項目禾元生物的保薦人代表,分享到,真正的創新價值能夠被市場認可,關鍵在於産品是否解決了迫切的臨床需求並具備核心技術壁壘。
針對當前市場,王莉分析認為,港股醫藥板塊的活躍是優質資産價值的正常回歸,並預判未來12個月市場將出現顯著分化,唯有具備全球競爭力和清晰商業化路徑的龍頭企業,才能持續獲得長線資金的青睞。她建議企業家應將上市視為企業發展的新起點,制定符合自身階段的審慎策略。
各位嘉賓對“海”的解讀呈現多元視角。曜金資本總經理李可直言,當前所謂的“出海”熱潮,本質上是企業在國內市場競爭加劇、醫保控費壓力下的戰略必然,是“沒辦法的辦法”,他呼籲行業以更平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全球化競爭。康橋資本運營合夥人王儉則指出,不應將“出海”與本土市場割裂看待,真正的國際化能力是“本就屬於全球生態”,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全球資源,服務全球市場。
談及在“紅海”中企業的生存之道,嘉賓們一致認為“轉型”並非萬能鑰匙。齊濟投資創始管理合夥人張莉強調,關鍵在於對自身優勢的精準判斷和戰略定力。
她指出,在資本熱潮期,許多企業追逐熱點,導致管線同質化嚴重;如今資本退潮,正是企業回歸理性,重新審視管線價值、聚焦核心競爭力的時機。上藥雲健康執行總裁錢葉結合自身實踐分享道,在看似擁擠的零售賽道中,通過挖掘數字化和C端服務的深度價值,同樣能找到新的增長機會,印證了基於深度洞察的“迭代創新”能創造巨大價值。
資本與産業合力,共築醫藥創新生態
第二場圓桌則聚焦於探討如何構建健康的創新生態,華安基金基金經理劉瀟從市場表現分析指出,中國創新藥行業歷經十年積澱,已進入由産業資本和流動性共同驅動的新階段,國際臨床數據的讀出正持續驗證“中國創新”的全球競爭力。磐石資産基金經理張培培補充認為,這背後是過去十年在頂層設計、人才積累和産業鏈協同上厚積薄發的結果。
與會嘉賓特別強調了CXO(醫藥外包服務)産業鏈在創新生態中的基石作用。彼得明奇執行董事羅育黎分析指出,中國發達的CXO産業形成了強大的“飛輪效應”,其全鏈條服務能力(CDMO模式)帶來的效率和成本優勢,是“中國創新”能夠實現“多、快、好、省”的關鍵支撐。
關於一二級市場投資的差異與協同,博遠資本創始合夥人陳鵬輝從一級市場視角指出,投資需要更前瞻的視野和陪伴企業穿越周期的耐心,不應盲目追逐二級市場的短期熱點。
張培培則從二級投資角度呼應,認為需要以一級的思維做前瞻布局,同時在組合上保持多元化,避免過度集中在當前過於火熱的賽道。雙方都認為,隨着更多優質企業上市,一二級投資者的良性互動正共同推動中國醫藥創新生態走向成熟與閉環。
前沿科技集中亮相,展現轉化潛力
在醫療轉化項目路演環節,十個前沿科技項目在兩個平行分會場集中亮相,覆蓋創新藥與醫療器械兩大領域,充分展現了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廣度與深度。
在創新藥會場中,原島生物帶來了全球首個成體幹細胞分化的胰島類器官臨床應用方案,宜明凱爾針對心血管代謝疾病的TGFβ/ActRII通路生物藥、隆匯生物利用啤酒酵母生産第二代重組人源白蛋白、上海肆蕊科技國際首創的“二氧化碳一步法合成聚乳酸”綠色製造&&,以及艾貝樂醫藥深耕CDH17靶點15年後推出的胃腸道癌雙抗療法,共同勾勒出從底層技術到治療方案的創新圖譜。
醫療器械會場同樣亮點紛呈:蕓泰網絡作為互聯網醫療運營專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希卡立科技的毫米波生物雷達實現急危重症早期預警,因斯達生物推出居家核酸自測&&實現“5分鐘出結果”,思博慧醫的血管介入機器人突破神經介入手術瓶頸,立寶醫療的埃洛石止血材料憑藉軍民兩用特性展現廣泛應用前景。
本次路演特別設置了模擬投票環節,邀請所有參會投資人對項目進行實時評估與反饋,為創業者提供了最直接的市場驗證,也為資本方高效篩選潛力項目提供了重要參考。路演現場交流熱烈,項目方與投資人圍繞技術壁壘、臨床路徑與商業模式展開了深度對接,真正體現了思南對話“匯新智、促轉化”的&&價值,讓前沿科技與産業資本在交流碰撞中共同推動國際健康創新生態的構建。
從政策紅利到人才積累,從臨床資源到資本助力,中國醫藥創新正迎來歷史性機遇。正如會議發起人、朗盛投資集團董事長平凡在開場致辭中所強調的,生物醫藥行業是強資本驅動的行業,其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持續支持。展望未來,在國際化與本土市場並進的道路上,唯有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回歸産業本質,方能穿越周期,真正實現“讓技術變成良藥,讓資本投向未來”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