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母健疑難病研究院院長史一真:溯根尋源治未病 針藥並舉解疑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6 17:09:48
來源:新華網

北京母健疑難病研究院院長史一真:溯根尋源治未病 針藥並舉解疑難

字體:

新華網北京6月16日電(吳起龍)在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浪潮中,有這樣一位醫者,以“追根溯源、辨證溯因”為診療核心,秉持“寧可架上藥生塵,但願天下無病人”的祖訓醫德,將針灸與中藥結合,在疑難病治療領域深耕數十載,以一根銀針、一方草藥,為眾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打開生命新通道。

“治病要尋根,就像萬物生長離不開土地滋養,疾病的源頭往往藏在‘正氣不足、邪氣入侵’的脈絡裏。”北京母健疑難病研究院院長史一真對新華網&&,中醫重在辨證溯因施治,回歸本質才能讓百姓真正受益。

北京母健疑難病研究院院長史一真

從武術世家到御醫傳人:醫者初心源於“母健”情懷

走進北京母健疑難病研究院,兩塊牌子格外醒目:“北京母健疑難病研究院”與“北京傳承中醫醫院”。談及“母健”之名時,史一真眼中泛起溫情説:“一是紀念14歲為母親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經歷,二是祈願天下父母健康,三是寓意治病如萬物尋根,需追溯源頭。”也正是這段始於孝心的從醫緣,奠定了他“以患者為根本”的診療底色。

史一真的學醫之路頗具傳奇色彩。“我出身武術世家,因爺爺交友廣泛,7歲起我師從當地著名的‘劉神仙’。”他介紹説,師傅既是武林高手,也是醫學奇人,7年裏他言傳身教,讓我打下點穴用針、分筋離骨的童子功。

回憶起與師傅學習的時光,史一真坦言,14歲為母親針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經歷,讓他篤定了走中醫之路的決心。“當時母親腿腫得蜷不起來,我按師傅教的點穴推揉,幾次治療後明顯好轉,這讓我真切感受到中醫‘通則不痛’的神奇。”他補充説。

改革開放後,史一真繼續遍訪名醫,先後師從七八位當地醫家,學習治疫病、脾胃調理、練氣點穴等專長;30歲時,經藏醫指點讓他的醫術突破地域局限。

“中醫不分種族,只要把握經脈規律與症狀本質,非洲患者的舌苔脈象與黃種人也並無根本差異。”他直言,這份對中醫普適性的認知,為日後治療多元患者群體打下了基礎。

從“全息理論”到“自愈系統”針藥並舉破疑難

在診療室裏,史一真的針灸手法常讓患者稱奇:60歲腦梗患者發病14小時後送醫,他在手部取穴施針,幾十分鐘後患者的手指能動,並能拿起手機;81歲老太太遍尋名醫無果的無名疼痛,經三次針灸後能正常入眠。

這看似“神奇”的效果,背後是他對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中醫治病講究整體思維,比如腦梗,西醫關注血管堵塞,中醫則通過全息理論,在手部反射區刺激腦神經。”史一真解釋説。

他認為,中醫的“經脈”與神經系統緊密相連,遠端取穴既能規避風險,又能通過神經反射喚醒自愈系統。“就像電信系統傳遞信號,銀針刺激穴位就是給身體發‘修復指令’,讓堵塞的經絡活躍起來,血液軟化血管、排出風邪,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他説。

對一些“終身病”,史一真亦有着不同見解。“高血壓在中醫裏是眩暈症,多由肝陽上亢、三焦循環不暢引起。”他解釋説,西醫降壓是“對症”,中醫則通過疏肝理氣、調和三焦來“對因”。

對於中醫的“慢”治,史一真稱,“慢”是辨證不清時的試探,若能精準溯因,完全可以“一針見效”。以糖尿病為例,他認為痰濕瘀阻、脾胃失調是關鍵,通過調理內臟功能,許多患者的血糖指標可顯著改善。

在治療理念上,史一真認為“針灸不用藥,用藥不針灸皆非良醫”,真正的中醫講究內外結合、辨證溯因。比如阿爾茨海默症,西醫認為是腦供血不足,中醫則從腎氣不足、肝陽上亢入手,培元固本、疏肝理氣,不少患者記憶力能逐步恢復。

藥源為本傳承為魂 破解中醫療效“密碼”

“中藥有三個核心:藥源、藥方、炮製。”談及中藥現狀時史一真&&,現在醫院多用人工種植藥材,炮製“大鍋燉”,藥效會大打折扣。

為保證療效,他組建專業採藥隊上山採集野生藥材,委託知名制藥廠按古法炮製。“每味藥的炮製方法不同,比如附子需久煎去毒,白術需炒制健脾,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他解釋道。

在傳承與創新的平衡上,史一真同樣用心。作為伏羲九針傳承人,他發現傳統蟒針、棱針因“粗長嚇人”因而難被病人接受,便改良用多根毫針組合替代。他説:“針法變了,原理不變,讓患者少恐懼、少疼痛,療效卻不打折扣。”

這種“守正出奇”的思路,還體現在他提出的“多維醫療”理論中——從一維“頭痛醫頭”到五維“了知因果”,層層遞進的診療維度,直指誤診、誤治的痛點。

面對抑鬱症、無名疼痛等現代疑難病,史一真以“痰濕瘀阻”為核心病機,採用針灸通經絡、中藥化濕濁的療法治療。“中醫認為,心竅被痰濕堵住了,就像陽光穿不透霧霾,疏通經絡就是撥雲見日。”他説,抑鬱症患者通過扎針配合疏肝理氣的中藥,情緒可明顯好轉。

母健針灸體系傳承人史明達義診現場

説起傳承,史一真把目光投向了年輕一代。他的兒子史明達作為母健針灸體系傳承人,目前在浙江坐診。“明達在基層把‘針藥協同多維診療體系’扎了根,”史一真介紹説,史明達以“通絡化瘀、調和陰陽”為核心,將“針-灸-藥-膳”四聯療法與現代健康管理結合,針對疼痛等多種疑難病,通過針灸外治、飲食運動調整、心理疏導等多維干預,明顯縮短了患者的療程周期。

“中醫的根在臨床,更在傳承。”史一真坦言,他希望史明達的實踐能為年輕中醫提供樣本,既要守牢古法針灸的技術內核,也要讓“多維醫療”思想融入現代診療場景,讓針灸技法走進更多年輕中醫人的臨床實踐。

談及當下健康領域的困境時,史一真直言,如今老百姓健康意識有了,但科學的健康方法匱乏;虛假宣傳氾濫,醫患間誠信危機凸顯。他呼籲,中醫的復興需從“正本清源”開始,回歸辨證溯因施治的本質,堅守藥源與炮製的底線,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受益於傳統醫學。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