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張悅)2025年5月17日是第21個“世界高血壓日”,主題為“Measure Your Blood Pressure Accurately, Control It, Live Longer!”(精準測量,有效控制,健康長壽)。據統計,我國約有2.67億成人患有高血壓,正常高值人數高達4.35億,18歲成人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1.6%、45.8%和16.8%。
有些高血壓患者並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人們在進行健康管理時應當如何知曉高血壓、了解高血壓、重視高血壓?就預防和監測血壓的相關問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醫師孫寧玲近日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醫師孫寧玲
孫寧玲&&,高血壓可能引發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如果不加以管理,會顯著增加致殘和致死風險。因此,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並積極尋求醫生指導,做好血壓的自我管理和治療。
年輕群體也要重視高血壓,具備血壓監測意識
高血壓本質上是一種血管病變,與年齡、基因及環境等因素相關。血壓升高不僅會引起頭痛、頭暈等症狀,更嚴重的是會導致器官損害。
孫寧玲舉例道,高血壓引起的心臟器官受損可能引發心肌肥厚、房顫、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等;腎臟血管損害會加速腎功能惡化,出現蛋白尿、腎功能不全,增加透析風險;腦血管損害則直接增加卒中風險。若不加以管理,高血壓會持續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導致心腦腎疾病發生,最終加重疾病負擔和經濟負擔。
因此,不能等到症狀出現才干預,而應早期監測血壓、及時了解自身血壓水平,並儘早採取管理措施,以降低遠期風險。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很多年輕人誤以為高血壓是“老年人專病”,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區。高血壓已經從老年化轉移到年輕化,年輕人群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城市化進程中,很多年輕人運動減少、長期久坐辦公或宅家,導致體重增加,而體重增加正是血壓增高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大量高鹽、高脂的外賣,高糖飲食,也進一步增加了年輕人患高血壓的幾率。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在推高年輕人的血壓水平。
因此,孫寧玲&&,高血壓並非老年專病,與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及睡眠障礙等多重因素相關。年輕人若不重視這些危險因素的管理同樣會引起高血壓,要重視對高血壓的關注和管理。
高血壓患病率非常高,孫寧玲&&,很多高血壓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如果不定期監測血壓,很難發現血壓變化。因此,並不能僅僅依賴症狀來診斷或治療高血壓,而應通過監測數據水平來判斷。
監測血壓的方法有多種,比如在機會性篩查中進行查體、到社區醫院檢查,以及家庭血壓測量等。家庭血壓測量尤其重要,能在早期發現血壓升高的情況,從而及時管理。
防治高血壓:知曉、測量、治療,還要重視體重管理
孫寧玲&&,防治高血壓的關鍵在於“知曉、測量、治療”三大步。首先,知曉血壓必須依靠定期監測,我國許多高血壓患者因無症狀而長期忽視血壓監測,往往發現時血壓已經處於較高狀態。通過全國性機會性篩查和醫療機構檢查,能有效提高高血壓知曉率。
其次,規範的血壓測量至關重要,家庭自測血壓應做到規範測量,比如早晨起床30分鐘內測3次、晚上睡前30分鐘再測3次,取相近數值的平均值,且平靜後採取坐姿測量,避免隨意測量或長期不測量。
高血壓被視為“沉默的疾病”、“無形的殺手”,在日常生活中要破除“有症狀才治療”的誤區。有些年輕群體認為一旦吃了藥就需要“終身服藥”,實際上醫生會根據患者風險分層制定方案:低中危患者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可能有機會減用或者停用藥物,高危患者則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監測血壓不僅在於監測數字,更在於守護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對於人工智能技術在防治高血壓方面的應用,孫寧玲&&,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將成為未來高血壓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使患者無需頻繁就醫即可實現持續血壓監測。通過人工智能對監測數據的學習分析,可以提升血壓管理設備設計的精準度,還能優化血壓管理模式。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應用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立,未來將有效提升高血壓管理的效率。
高血壓常與其他疾病並存或相互影響,如合併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腎病等,對於這類情況要進行綜合管理。目前“三高共管”理念中,體重管理是基礎治療管理的關鍵,因為體重增加會引發炎症因子,進而影響血壓和血管功能,甚至會引起心腎疾病。基於近年提出的“心腎代謝綜合徵(CKM)”概念,在管理血壓的同時必須同步關注體重、心臟病變和腎臟病變,通過綜合管理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健康獲益。
孫寧玲介紹,2024年8月,第五版高血壓指南即《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發布,在分級、分期、分型方面帶來新特點,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分級方面,《指南》將高血壓分為1-3級區別管理;分期則依據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臨床疾病劃分風險層次;分型則區分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並細化出夜間高血壓、清晨高血壓、隱匿性高血壓、白大衣高血壓等亞型,為精準治療提供依據。在藥物治療方面,基於國內循證醫學證據,《指南》創新性地將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製劑類藥品列為第六類降壓藥物。
新版指南還重視生活方式干預,提倡“低鈉富鉀鹽”的應用。通過臨床研究發現,腎功能正常的高血壓患者通過低鈉富鉀鹽代替鹽可以實現血壓的降低,還可減少心血管病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