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達教授:中國脊柱外科診療水平躋身世界前列,脊柱疾病科普任重道遠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19 16:48:23
來源:新華網

何達教授:中國脊柱外科診療水平躋身世界前列,脊柱疾病科普任重道遠 

字體:

新華網北京3月19日電(楊玉雲)近日,“2025年脊柱健康學術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主任何達教授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國脊柱外科診療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隨着醫學影像導航、智能手術機器人等技術的發展,脊柱手術已從傳統的經驗導向型診療模式全面轉向精準化、個體化診療新階段。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認識脊柱疾病階梯化治療理念,消除對脊柱手術的非理性恐慌。

中國脊柱疾病診療水平與世界同步,技術革新推動脊柱手術發展

何達教授&&,中國脊柱外科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顯著進步。通過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對先進醫療設備、技術的引進-消化-創新,以及臨床經驗的積累,中國脊柱診療水平已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特別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常見病的診療方面,中國醫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頻頻發聲,得到了廣泛認可。“中國脊柱外科醫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的診療方案和手術技術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何教授説,“儘管在一些學術觀點上存在分歧,我國脊柱外科整體診療水平達到全球先進水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主任何達教授在“2025年脊柱健康學術大會”致辭

在技術進步方面,何達教授特別提到了微創手術和3D打印技術在脊柱外科中的應用。微創手術通過精準的導航系統和機器人輔助,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和併發癥風險,患者術後恢復時間顯著縮短。而3D打印技術則為個性化治療提供了可能,例如定制化的人工椎體和融合器,能夠更好地匹配患者的生理結構。“智數骨科技術讓脊柱手術更加精準和安全。”何達舉例説,“過去可能需要較大切口的脊柱手術,現在通過微創技術,只需幾毫米的通道就能實現相同的手術效果,患者可以在術後幾小時內下床活動。”

在談到中西醫結合時,何達&&,傳統醫學在脊柱健康領域仍有其獨特價值。例如,中醫推拿、按摩等手法在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同時,他也強調,傳統醫學需要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患者。“傳統醫學在人文關懷和某些疾病的輔助治療方面具有優勢,而現代醫學在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更加科學和精準。”何教授説,“兩者結合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脊柱疾病防控面臨嚴峻挑戰,脊柱疾病科普任重而道遠

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脊柱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何達指出,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缺乏運動以及不良坐姿是導致脊柱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病率顯著增加。“過去,腰椎間盤突出多見於中老年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受到這一問題的困擾。”何達解釋道,“這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比如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電腦等。對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預防和早期干預,需要脊柱科醫生、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何達提到,公眾對脊柱健康的需求和重視程度逐步提高。過去,許多人出現腰疼或頸痛,會選擇忍受疼痛或自行服用止痛藥,而現在更多人願意主動就醫,尋求專業治療。這一變化反映了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也對專科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達教授特別強調了脊柱健康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許多公眾對脊柱疾病診斷和治療存在誤解,要麼過度緊張,要麼諱疾忌醫。通過科普教育,可以幫助公眾正確認識脊柱疾病,了解現代醫學的診療水平和預期效果,從而做出更理性的健康決策。

“科普不僅是提高疾病診療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醫患關係的重要途徑。”何達説,“我們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向公眾傳遞科學的健康知識,避免不切實際的治療期望和可能帶來的醫患矛盾。”

專家展望:科技創新與公眾科普同樣重要

展望未來,何達認為,中國脊柱外科的發展需要在科技創新和公眾科普兩大方向並重發力。在技術創新方面,繼續推動微創手術、3D打印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與研究;在公眾科普方面,加強脊柱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我們希望通過多模式多元化的脊柱健康和脊柱疾病科普活動的開展讓公眾深入了解脊柱健康知識,認識脊柱健康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專業醫生能夠投身於脊柱健康的科普工作中來。”何達總結道,“只有實現科學創新與公眾認知水平的同步提升,才能真正促進‘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